首頁 | 國內行業信息 | 國外行業信息 | 國內政策 | 行業技術 | 企業動態 | 展會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行業 > 新加坡水事
    新加坡水事
    發布日期:2009/1/15 15:39:30

    站在4月15日剛剛向公眾開放的165米高的全球最大摩天輪上俯瞰這座城市,你一定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如此惜水如金的地方。夜幕蒼穹下,燈火將整個城市映襯得通透明亮,黑色的塊狀水域分布其間,集合起來的面積遠大于陸地空間。

        新加坡多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會迎來一年一度的雨季。但因為地域狹仄,大量雨水如果不加蓄積,便會融入海洋付之東流。為了和海水爭奪生存空間,這個不足700平方公里的島國,如今已經擁有14個蓄水池和1個暴雨收集池系統,這些都是新加坡人引以為傲的“水細胞”。各個蓄水池之間有相通管道,過剩的蓄水將直接引入水量不足的池中。等到2009年,濱海蓄水池、榜鵝蓄水池和實龍崗蓄水池建成后,新加坡的集水區面積,將由目前占全國面積的一半,擴增到三分之二。

        除了雨水貯存之外,進口水、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是新加坡另外三個重要的供水來源,新加坡人還為其取了一個頗有危機感的名字——城市的“四大水喉”。1819年,斯坦福·萊佛士登陸了這片當時不過是叢林深處的沼澤的島國,雄心勃勃地提出他的宏偉設想:新加坡將成為一個自由港,一個便利的淡水供應地,“我們將在這里鋪設結實的鵝卵石以便于搬運水桶”。

         得益于自由貿易而迅速繁榮的新加坡,卻無法藉由貿易通道來鞏固其淡水供應地的名號。上世紀60年代,一天中水龍頭斷水12個小時以上,人人排隊用膠桶盛水、大喊樓下關水龍頭的日子,至今讓新加坡人念念不忘。

        這也不得不提到與新加坡 “一衣帶水”的重要東家——馬來西亞。除了在判處毒品走私犯死刑這一點外,長久以來,雙方恐怕在大多數問題上都很難站在同一立場上。自從1965年雙方由于種族失衡引發暴亂、新加坡被排除出馬來西亞聯邦以來,水資源供應問題就成為彼此間爭論不休的最大焦點。獨立前的自治政府曾與馬來西亞簽署了兩個供水協議,規定新加坡每天可從馬來西亞聯合邦柔佛州獲得2.5億加侖(1加侖約合4.5升)的生水。新加坡在1966年6月,特意到聯合國憲章秘書處,將這個分家協定登記在案,保證一段時間內有可靠的水供應。于是柔佛州的水每天通過橫跨兩岸的兩公里長堤上的三條大水管,輸入新加坡。

        但這兩個協議將分別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一旦糾結于經濟利益,雙方便開始陷入曠日持久的談判,誰都不愿做出讓步。馬來西亞認為,出售給新加坡的生水每千加侖只賣馬幣3分錢,而購買經新加坡水廠處理過的水每千加侖卻要馬幣50分,一出一進使其蒙受了重大經濟損失。新加坡則強調,新方將凈水返銷馬來西亞并不賺錢,甚至還倒貼錢。

        長久處于資源危機感之中的新加坡人,既懂得“惜水如金”的道理,又善于在水源開發上發揮創造力。當談判進入僵局后,新加坡決定自力更生來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水危機。新加坡環境與水源部環保伙伴聯系署副署長鄭振揚向記者介紹,2000年起籌建的新生水廠目前已經增加到4座,第五座也處于建設當中。所有廢水都會通過城市中密集的地下網路被運送到這些水廠加以處理?,F有四座水廠的產量,已經占到全國供水需求量的15%以上。

        一座面向公眾的新生水展覽館也于2003年開放,在這里不僅可以親眼目睹污水如何新生,還有講解員向來訪者繪聲繪色的介紹水的重要性。在鄭振揚的引領下,記者參觀了這座如今被旅行者頻繁光顧的展覽館。隔著玻璃窗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所有污水要經歷“三部曲”——微過濾、先進隔膜以及紫外線消毒,才可以獲得新生。經過3萬次以上的科學檢驗,這些新生水被證實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50倍以上。

        目前的新生水主要供工業和商業使用,同時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每天也將2.3萬立方米的新水與蓄水池里的原水混合,作為生活用水的間接來源。這也是沿襲了歐美一些國家推廣新生水的傳統做法。澳大利亞《星期天郵報》還曾經在當地展開了一項 “盲試”,向公用事業局取得一些瓶裝新生水讓澳大利亞人嘗嘗口味,并同來自其他水源的食用水進行比較,結果有1/3的公眾認為新生水的味道最好。

        無論是口感還是純凈度,都不存在任何可質疑之處。但一部分公眾依舊認為,再生水由生活廢水凈化而來,加上紫外線殺死了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所以拒絕飲用。為了打消公眾疑慮,一些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都自告奮勇飲用再生水。在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已經工作30多年的3P網絡署署長葉慶元告訴記者,做出這個決定并不容易,但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飲用再生水這個行列。

        當我問到陪同前來的鄭振揚,新加坡海水淡化的技術是不是世界領先?這位副署長笑著對我說,中東那邊可能會更先進吧,因為他們比我們還缺水。2005年9月,新加坡第一座私人企業設計、興建、擁有的海水淡化廠——大士海水淡化廠投入生產,第一年運作中淡化海水的成本高達每立方米新幣78分(大致合人民幣4元)。看來在短期內依靠淡化技術尋求水源解決方案,即便對于人均GDP接近于美國的新加坡,也算得上是奢侈品。

        開源也需節流。從1997年起,公用事業局開始逐次提高水價。新收費制度的實施使得高用水量的家庭需要付出更高的稅務。2000年7月1日起,家庭用戶每月首40立方米耗水稅提高至30%,若超過40立方米,則須支付45%的耗水稅。2004年的用水量比1995年減少了11%,同期水費則上漲了一倍以上。新加坡為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在2012年人均家庭用水量由目前的160公升降低為155公升。

         據說人們總是喜歡用 “kiasu”這個詞來形容新加坡人。這個詞來自于福建話,意思是“害怕失去”。或許新加坡人更深切的懂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且這樣的遠慮已經收到成效:新加坡用水如今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驕傲的到世界各地的展會上推銷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四大水喉”這種可持續管理水源的模式,也為新加坡贏得了2007年的斯德哥爾摩水資源獎。

    鏈接

    新加坡的公共“水課堂”

        新加坡主要水源之一的蓄水池,原本是“受保護地段”,不準民眾接近。但自2004年,政府開始在這里舉辦各種活動,鼓勵新加坡人和水建立感情,從而負起保護水源的義務。#p#分頁標題#e#

        2004年,公用事業局開始嘗試用各種有趣方式向公眾傳達水的信息。其中包括創造了水親善大使 “活力水”,用輕松易懂的方式向兒童解釋水課題、出版水主題雜志《PURE》等。

       “活躍、美麗、干凈——全民共享水源計劃”也于2006年應運而生。公用事業局還與體育機構合作,在蓄水池推廣如劃獨木舟、橡皮艇和賽龍舟等水上運動。

    據AC尼爾森去年一項調查,10人中有8人對新加坡的水管理感到自豪,以新加坡成為他國的學習對象為榮。記者 張晶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資訊
    上海浦東新區供排水正式開啟市區一體化管理
    山東多地拉緊汛期防線 織密“安全網”
    人民網評:守住江河安瀾,繪就人水和諧新畫
    安徽:全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流域綜合治理時代,正式開始了!中央釋放明
    “兩重”建設推進已滿一年,一批重點工程向
    城市污水經過幾次“大循環”才能回歸自然水
    石家莊這項工程完工!市區東部防洪排澇能力
    《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第二批)》發布
    六部門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理
    熱點資訊排行
    1澳大利亞悉尼多個飲用水集水區檢出“永久性
    2陽泉市財政局下達省級補助資金 支持城鎮排
    3AI模型揭露美國地下水污染:超7100萬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退役動力電池、
    6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沼氣與農業廢棄
    72024水業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
    8什么導致了西班牙極端洪澇?
    9解鎖循環經濟密碼,開啟產業黃金市場 第2
    10西班牙媒體:洪災過后,西班牙魚米之鄉自然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Copyright © 2000-2022 www.jsbaseball.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業網互聯網站 經營證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203225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2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