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極端天氣已不再是區域偶發,而是一張影響全國的現實“考卷”,嚴峻考驗著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它既沖擊著傳統灰色基礎設施的承載極限,也暴露了條塊分割治理鏈條的響應遲滯,更對脆弱敏感的生態系統構成持續壓力。面對這一重要課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亟須以系統思維推動城市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將自然力與工程力深度融合,把末端的被動搶險轉變為全程主動韌性,才能筑牢城市安全與生態韌性的堅實基石,交出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中國答卷。
以“藍、綠、灰”同頻共振,筑牢城市水安全生態韌性基石 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地下管網超期服役與治理標準滯后,“重地上輕地下”導致暴雨內澇頻發。唯有讓藍網、綠脈、灰管統籌聯動,才能把末端搶險升級為全程韌性。
在藍色基礎設施層面,構建自然水體與人工水系互聯互通的城市“藍網”,縱向打通河道、湖泊、調蓄池等關鍵節點,橫向串聯公園、體育場等公共空間的地下空間,建設平時景觀、汛期蓄滯的“隱形水庫”,形成“源頭消納—過程減速—末端調蓄”的雨洪路徑。同時,依托跨部門聯合調度平臺,實現雨情、水情、工情實時共享,使聯合調度與應急響應有據可依。
在綠色基礎設施層面,推廣海綿城市理念,將自然滲透、滯蓄、凈化過程融入城市建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因地制宜確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疊加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設施,從源頭削減峰值流量、緩解熱島。在易澇區建設“口袋公園—社區綠帶—城市綠道”三級綠廊,形成小雨不積水、大雨緩排澇的綜合效益。
在灰色基礎設施層面,加快管網提升,強化排水系統標準動態更新與改造,并開展全生命周期檢測維護。資金上,用好政府專項債與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標準上,新建城區應采用超常規防洪排澇標準,實行管網定期評估與數字化巡檢。同時,在低洼區、地鐵站等關鍵點位補建應急泵站、防淹井蓋,實現超標降雨可擋、內澇可排、人員可保。
以“預警即響應”為總開關,打造高效運行的生態韌性應急體系 面對極端天氣“窗口期”不斷壓縮的新常態,傳統的“一刀切”式應急已難奏效,必須把生態韌性落實到每一次指揮、每一條指令、每一個社區細胞,真正把氣象預報力轉化為城市免疫力。
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市級平臺把生態賬本納入城市信息模型的統一底圖,實時疊加河道行洪能力、海綿設施飽和度、綠地蒸散發量等指標。一旦預警觸發,平臺秒級鎖定責任清單,并同步計算生態可使用余量,如立即啟用的濕地調蓄庫容、可快速打開的公園應急滯洪區等,實現一張圖同屏指揮、一條鏈同頻響應。
把預案做成導航儀。以街區為單元,對老舊里巷、山前洼地等易澇點分級畫像,加載停工停學、交通管制、物資投放、路線疏散等一鍵式指令,全部綁定到具體坐標、責任崗位和聯系人。探索每季度至少舉行一次極限演練,并設置海綿設施飽和、河道漫溢等生態失效必測情景,實時復盤預案,確保演一次、改一次、升一次。
推動社區網格化自救。每個社區配備信息員、大喇叭、微信群,確保預警秒級到樓棟。同時把雨水花園、社區小微濕地納入應急裝備庫,樓棟長10分鐘內可啟動屋頂雨水桶閥門、放下可拆卸式植草溝擋板。物業、快遞員、外賣騎手就地轉為微型救援力量,兼任生態巡護員,形成分鐘級自救、厘米級護綠的微循環。常態化組織樓棟長、志愿者參加風險與生態地圖雙圖輪訓,讓平時護綠、災時應急無縫銜接。
以科技觀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推進“自然——城市”耦合韌性監測與模擬 當前的智慧治理平臺偏重于城市要素的數據化、可視化管理,對自然要素的識別與統籌卻常常被忽視。要真正提升極端天氣韌性,必須把濕地調蓄量、植被蒸散率、藍綠網絡連通度等生態指標,與人口、設施等傳統數據并列為一級數據資產。
建設“生態—城市”雙引擎數據底座。由地方政府牽頭,聯合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搭建災害生態數據湖,除常規的歷史降雨、水位、地質、人口、設施外,還應接入三組關鍵生態信息,一是濕地、湖泊、森林的實時調蓄容量。二是城市綠地的蒸散發與冷島強度。三是藍綠廊道的連通指數與生物通道完整性,為風險模型輸入自然解決方案參數。
構建“流域—城市—社區”多尺度數字孿生。依托物聯網感知體系,布設水文、生態、工程三類傳感器,實時回傳水量水質變化、土壤含水率等數據。在孿生場景中,不僅推演暴雨疊加管網的經典情景,更能模擬暴雨疊加濕地飽和、熱島加劇、人群聚集的多災種生態耦合情景,提前驗證擴大濕地或增加綠色屋頂對洪峰削減、疏散效率的協同效益。
開發AI驅動的生態優先調度算法。系統實時識別險情后,立即計算生態干預的成本韌性曲線,對啟用濕地滯洪、啟動泵站強排、組織人群轉移等策略給出環境、社會、經濟多目標評分。若模型判斷濕地仍具“可觀”調蓄潛力,則暫緩機械排澇,減少能耗與碳排。一旦生態余量不足,工程設施立即介入,確保生命優先。
以人民觀強化生態教育與社會動員,夯實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群眾基礎 極端天氣留給城市的反應窗口越來越短,而個體的逃生通道卻常被“認知閘門”阻擋。必須推動避險教育從單純逃生向善用自然之力轉變,讓公眾成為生態系統的守護者和受益者。
推動生態教育進課堂進社區。編寫城市自然課本,讓學生在不同學段接觸相應的生態知識。將社區口袋公園、濱河濕地改造為“微縮災害實驗室”,居民通過操作雨水桶、植草溝等設施,直觀了解綠地削減洪峰的原理。物業將綠化養護與安全檢查結合,在日常維護中同步完成雨水口檢查和疏散指示更新。
建立特殊人群生態安全檔案。依托社區網格,動態記錄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信息,并標注周邊300米生態避險資源。預警發布時,安全聯系人按生態路線圖協助轉移。中央財政支持城中村“微海綿”建設,確保流動人口享有同等安全保障。
創新生態守護日演練模式。居民在雨水花園完成蓄水挑戰,沿濱河綠道開展“清障+疏散”雙任務,既清理行洪障礙,又熟悉撤離路線。演練結果以生態成績單公示,讓居民切身感受“守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
建立可感知的成效評估機制。探索定期發布“生態韌性紅黃榜”,將屋頂綠化率、雨水花園完好率、特殊人群幫扶成功率等納入評比,對優秀樓棟授予“生態安全紅旗”,讓群防群控成為居民自覺行動。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