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安全形勢日趨嚴峻,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深刻影響著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全球每年有40億人口至少面臨一個月的嚴重缺水困境,其中5億人甚至長年處于缺水狀態。與此同時,全球每天有4.3億立方米未經處理的“廢水”被排入河流和湖泊。這種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并存的境況,正推動全球水資源治理體系進行深刻變革。
在此背景下,水資源再利用能夠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強氣候韌性,促進經濟發展,成為高效務實的應對方案。
重新定義水資源價值:從“廢水”到“新水”
傳統水資源管理模式將使用過的水視為需要排放的“廢水”,這種認知制約了水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水資源再利用措施,重新定義水資源價值,讓“廢水”轉變為“新水”,創造“三重價值”。
第一重價值是通過水資源本身的回收利用達到節水目的,借助先進的凈化技術,能夠將“廢水”處理至飲用水標準,甚至超過某些天然水源的質量;第二重價值是實現物質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在水處理過程中回收磷、氮等元素,同時通過沼氣回收實現能源循環利用;第三重價值是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通過減少污水排放,有效保護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全球水資源再利用發展勢頭良好,發展規模仍存在顯著提升空間。過去20年間,水資源再利用設施的“廢水”處理量增長了3倍,2015至2024年年均增長率達6.7%,較2005至2014年4.3%的年均增長率顯著提升。然而,2024年全球水資源再利用設施的“廢水”處理量仍僅為每日1.83億立方米,占市政取水量的12%,發展潛力巨大。
突破發展瓶頸:從制約因素到破題之法
盡管前景廣闊,但目前水資源再利用仍發展緩慢。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天然淡水資源易于獲得,現行價格機制并未充分反映淡水資源的真實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導致水資源再利用在經濟上缺乏競爭力。
以印度為例,其城市自來水價格位居全球最低水平,盡管多個邦已出臺法規要求工業企業使用“新水”,但執行力度不足。再如巴西,因為未對工業企業設定嚴格的取水限額,抽取淡水的成本低于使用“新水”,導致部分工業水資源再利用項目未能落實到底。
監管框架的不完善則進一步限制了水資源再利用的發展。許多國家缺乏明確的“新水”質量標準和使用規范,加之執法不嚴,令企業缺乏投資水資源再利用設施的內在動力。這種監管缺位不僅阻礙了水資源再利用的正常發展,也抬高了投資者的風險預期,導致投資更加謹慎,影響了市場活力。
隨著水資源短缺壓力日益增長以及水資源再利用技術成本持續下降,水資源再利用領域的投資步伐正顯著加快。據統計,全球已有22個國家正在積極實施水資源再利用項目。
國際經驗:采取多元化發展模式
實現水資源再利用規模化發展,應抓住五個關鍵點:一是科學評估天然淡水資源的真實價值;二是塑造公眾認知,提升“新水”的社會認可度;三是采用規模化、平臺化的發展方式;四是向高價值應用轉移;五是充分調動私營部門的融資積極性。
目前,水資源再利用項目主要依賴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享受政府補貼政策。下一步,可以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與價格透明化措施,降低水資源再利用成本,通過風險的合理分擔和融資工具創新,推動私營資本參與水資源再利用項目融資。
對于推進水資源再利用,各國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澳大利亞珀斯市此前啟動了“水源永續”戰略,重點推進水源多元化建設。2017年,珀斯市建成澳大利亞首個地下水回補系統,將深度處理的“新水”提純后回注深層含水層,形成未來飲用水儲備,既保證了水質安全,又實現了成本效益最大化。
為確保水資源安全,新加坡建立了涵蓋本地淡水、進口淡水、海水淡化水、“新水”的多元水源綜合水管理系統。目前,“新水”已成為新加坡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提供有效助力。
南非開普敦市在2015—2018年間遭遇特大干旱。當時,該市95%的用水量依賴降雨補給的地表水資源,暴露出單一水源依賴的嚴重缺陷。為應對干旱并出于多元化考量,開普敦市制定了“共享水資源的未來”戰略,采用海水淡化和水資源再利用的雙軌模式,并同步推進直接與間接飲用水再利用項目,加速推進供水體系多元化轉型。
推動行業的標準化進程: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
技術創新是水資源再利用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支撐。膜技術的進步大幅度降低了“廢水”處理成本,實時水質監測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優化了運營管理效率……這些技術創新正在推動整個行業的標準化進程,為規模化推廣水資源再利用創造了條件。
商業模式變革也是推動水資源再利用規模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政府主導模式正在向多元化融資方式轉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風險分擔和激勵相容,既發揮了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又調動了私營部門的效率和創新能力。
綠色債券、藍色債券等創新金融工具為水資源再利用項目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合資企業模式則通過股權合作實現了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大型工業企業是穩定的用水大戶,可以與水資源再利用企業簽署長期的購水協議,保障水資源再利用項目的現金流穩定。
(作者單位為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
來源:中國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