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基礎弱,農村黑臭水體一直是農村居民最反感的污染源之一,既威脅著流域水環境安全,也對人居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高度重視,將農村黑臭水體作為群眾家門口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納入民生實事推動整治,全面實施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2024—2026年),并要求2026年年底全面消除黑臭。
分類分區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每逢傍晚,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梅城集的退休教師趙傳運都會來到洪仙廟溝散步,欣賞水清草綠的田園風光。
“兩年前這里還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影響了梅城中學的校園環境?!壁w傳運回憶道,當地部門在啟動洪仙廟溝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后,采取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等措施,幫助零散住戶改廁新建化糞池,以“小三格+生態濾池”的模式處理生活污水,水體治理項目完成后惠及了1400戶、5000余名村民。
考慮到農村黑臭水體具有分布廣、污染成因復雜等特點,我省采取分區分類等形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廣“三池一地”(三格式化糞池+人工濕地)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農業面源”共治等模式。例如,將城鎮近郊農村污水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在離城鎮較遠且居住集中的村莊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在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村莊,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就近就地消納。
目前,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已指導全省102個縣(市、區)編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全省6584個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
“一水一策”推動黑臭水體治本清源
治理一個水體,改善一方環境。
目前,農村黑臭水體的判定主要依據感官判斷、公眾評議、水質監測等3種方式。
“水體顏色發黑、發白,或氣味濃烈、難聞等,存在任意一種情況的,即可判定為黑臭水體。在感官判斷不了的情況下,可以對周邊群眾開展調查,若60%以上村民認為‘黑’或‘臭’,即判定為黑臭水體。”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感官判斷和公眾評議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則通過水質監測進行判定。
在水質監測方面,我省生態環境部門運用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方式共排查出5692個農村黑臭水體,并逐一溯源調查、分析污染成因,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在水質治理方面,以“三治(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業和服務業污水)、一清(清理內源污染和垃圾)、一修復(修復水體生態)”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并聯合農業農村、住建、水利等部門統籌推進污染源頭的治理。
完善機制促進農村水體長治久清
淮北市相山區的渠溝鎮程閣村空氣清新、水面清澈,村內池塘里睡蓮競相綻放,溝塘沿岸綠植繁茂,構成了一幅綠意盎然的生態圖卷。
然而兩年前,由于受上游工業污水和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影響,程閣村水體黑臭,村民避之不及?;幢笔兴煲猿涕w村為試點,引入社會資本治理黑臭水體,打造了區域活水循環體系和“貝魚草菌藻”修復系統,恢復了水系的自凈能力,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
目前,農村黑臭水體已納入省生態環保督察和警示片關注的重點內容,全省各地各部門針對農村水體積極開展常態化排查整治和巡查管護,防止返黑返臭,并鼓勵村集體或村民以認領、承包等方式合理利用農村閑置水體,讓農民成為水體的使用者、受益者和管護者。
截至今年7月,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提升至44.7%,高出“十四五”目標14.7個百分點。自“全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實施以來,已累計成功治理2584個水體。
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