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就“韌性”筋骨,是提升城市抗風險能力的核心策略,應從規劃、建設、管理、治理四個維度入手,形成基礎設施硬支撐和社會治理軟實力的綜合韌性體系。
極端天氣、地震、疫情、國際金融危機甚至戰爭等,都可能給城市帶來嚴重沖擊,如何打造韌性安全的城市是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城市更新則是提升韌性的關鍵契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佳燕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在城市建設方面系統性韌性思維仍顯不足。當前規劃建設常聚焦單一災害應對,面對多重危機疊加或長期慢性壓力時,系統整體的抗風險能力不足,各子系統之間的韌性協同不足。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應不斷深化城市風險防控和安全韌性治理體制改革,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城市韌性安全能力建設面臨多重挑戰 北京建筑大學未來建筑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李煜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人民關切和城市現狀看,我國韌性城市建設主要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系統性不足,多維度韌性協同薄弱。當前部分城市仍以“硬件韌性”(如防洪、抗震設施)為重點,但經濟韌性(如產業抗風險能力)、社會韌性(如社區應急動員力)、治理韌性(如跨部門協同效率)聯動不足。例如,社區層面的應急資源調配常因部門間“數據孤島”導致響應滯后。
二是技術賦能深度不夠,智能監測與預警能力待提升。極端天氣、公共衛生事件等復合型風險增多,但城市在災害模擬、情景推演等前瞻性防控方面仍有短板。例如,部分老舊社區的管網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等問題,若僅靠人工排查,難以及時識別風險點;而在健康社區設計中,其團隊研究發現,約30%的空間致病因素(如噪音、熱島效應)因缺乏實時監測技術,長期被忽視。
三是人才與機制短板,跨學科協同與公眾參與不足。韌性城市建設涉及建筑、醫學、公共管理等多學科,但當前教育體系與行業標準仍以單一領域為主,復合型人才匱乏;同時,公眾對韌性城市建設的參與度低,社區應急演練覆蓋率不足,導致“最后一公里”的韌性落地困難。
劉強表示,當前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管理任務依然繁重艱巨,基礎底數狀況掌握不清、運行管理能力不足、統籌協同配合不到位等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城市在打造韌性城市方面,存在硬件不夠、軟件也不足的雙重問題。一方面,很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韌性化水平不夠,表現為應對暴雨、風雪等惡劣天氣的能力不高。另一方面,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和治理韌性也因宏觀經濟下行導致了滯后化問題,一些中小城市在這些方面更顯不足。當前,很多城市財政資金緊張,特別是針對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更新能力不足,這是最主要的挑戰。
一位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城市病”、脆弱的城市自然生態和亟待完善的城市管理體制都是韌性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這些因素導致城市抵御和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不足,甚至影響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劉佳燕認為,當前社區層級的韌性基礎較薄弱。作為防災減災的“最后一道防線”,社區普遍缺乏自主應急組織能力、物資共享機制和鄰里互助網絡。災害發生時,自上而下的救援資源難以及時落地,拖慢整體恢復速度。
此外,數據驅動能力與智慧響應欠缺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災害預警、環境變化、人口流動等數據的動態監測、實時分析和預測預警能力不足。當前建設多集中依賴工程手段,缺乏基于實時數據和
評估結果的動態調整和自適應優化機制。智慧技術的深度應用不足。
深化城市風險防控和安全韌性治理體制改革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俊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韌性城市,可以應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經濟波動、公共衛生危機和重大安全事故等多種壓力,讓城市在沖擊中彎而不折,災后快速重生。
在他看來,練就“韌性”筋骨,是提升城市抗風險能力的核心策略,應從規劃、建設、管理、治理四個維度入手,形成基礎設施硬支撐和社會治理軟實力的綜合韌性體系。城市更新既能彌補城市韌性短板,又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會形成全面治理“城市病”的社會實踐,要堅持建設和治理同步,讓居民參與城市更新的全過程。
劉俊華提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首次構建區級層面韌性城市建設理論框架,貫穿社會、經濟、管理、工程等城市建設發展全過程,打造韌性城市副中心樣板。安徽省提出抗震建筑、多水源供水提升工程韌性,鄰里互助、社會組織培育提升社會韌性,綠地系統、綠色生活提升生態韌性,多元產業、創業扶持提升經濟韌性等四個維度的社區韌性框架。日本自主防災組織建立社區最小應急單元,每個社區配備微型消防站、應急物資庫,開展全民防災訓練。這些案例的創新實踐值得思考借鑒。
李煜認為,韌性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多維度、多主體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技術創新支撐,也需要制度協同與人才保障。其團隊研發的“空間—健康”耦合理論模型、“筑繪通”(AlphaDraw)人工智能云端BIM平臺、健康社區智能審查技術已經應用于城市更新實踐之中。她認為,城市更新是提升韌性的關鍵契機,需從“技術—設計—管理”全鏈條發力。
胡小武認為,在城市更新項目中,首先,城市應強化系統性的韌性城市建設,對薄弱空間或區域,強化基礎設施韌性建設,這是韌性城市最基礎的要求。其次,要在社會韌性層面,進行全面的戰略設計,從制度、經濟、文化、城市性格、社會治理、心理建設等方面推動城市的抗周期、抗風險、抗壓力建設。比如,通過更加透明、公平的制度設計,推動教育、醫療、住房領域的民生改善和幸福指數,增強市民凝聚力,提升市民創新創業動能,從而為經濟韌性服務。通過改善城市的營商環境,不斷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從而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
“簡而言之,城市韌性不僅需要物理空間的抗災能力,更需要社會空間的民生增長,還需要精神空間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凝聚力,從而全方面激活城市發展潛能和動力,形成城市發展與生活的強大韌性。”胡小武說。
劉強建議,堅持問題導向,從建立全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升智能化管理維護能力、推動城市公共安全協同治理、加強城市安全保障配套措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深化城市風險防控和安全韌性治理體制改革,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在劉佳燕看來,建設韌性城市核心在于理念轉型。要從傳統的工程防御思維轉向強調適應、學習和進化的系統性韌性思維。這不僅關乎防災減災,更是未來城市和社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她建議,強化全域系統性韌性規劃,以社區為核心構建韌性基石,構建智慧韌性管理與決策中樞,創新韌性建設投入機制。她認為,我國應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如設立韌性城市與社區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韌性基建和社區項目。同時,還可以完善巨災保險,探索“韌性債券”支持社區微基建。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