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今年第1號臺風“蝴蝶”攜狂風暴雨登陸,廣東省中山市遭遇強降雨。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城區內澇點大幅度減少,以往“逢雨必澇”的博愛路等區域均安然無恙。
暴雨中的從容應對,源自一場持續三年的治水改革——2022年,中山啟動“治水攻堅”,以系統思維重塑人與水、水與城的共生關系,破解“防洪、治污、生態、供水”四大難題,采用“截洪—疏導—活水”綜合治理策略,系統提升城市韌性。
如今,茅灣涌整治、西河泵站、九頃泵站、東河水利樞紐等關鍵節點工程串聯成網,構建起“上截、中疏、下排、外擋”的立體防洪體系;水系連通、濕地公園、海綿城市等工程重構水循環系統。以治水為突破口,中山市抓住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探索出污澇同治、水系連通、產城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山經驗”。
從“頭痛醫頭”到“系統治療” ——污澇同治,重塑水安全體系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這里河網密布、水系縱橫,磨刀門、橫門、洪奇門三大出海口門在此交匯,年均過境水資源超2000億立方米。然而,這座因水而興的“嶺南水城”,也曾因水而困——豐水期內澇頻發,枯水期咸潮上溯,1041條河涌多處“血脈梗阻”,水污染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長期交織。
2021年10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一紙通報,將中山市的水治理困境推向風口浪尖:治水工作部署推進不力,內河涌污染問題突出……面對沉疴,中山市開始一場深刻的自我剖析。
以前治水模式中,防洪與治污往往割裂——為解排水之急,混流污水直排河道,導致“一下雨就黑臭”;為保供水安全,又不得不犧牲生態流量。這種“單打獨斗”的治理思維,讓水問題陷入惡性循環。“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與水、水與城的關系。”中山市水務局副局長林禎兆坦言,“水利不僅是要防御洪水,還要暢通城市生命的‘血脈’。”
破題的關鍵,在于跳出“就澇治澇、就污治污”的窠臼。中山市提出“污澇同治”理念,將傳統防洪理念升級為“防洪、治污、生態、供水”四位一體的系統治理,以系統思維重構水網格局。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對水利工程綜合效能的重新定義:建設水利工程不僅要能排澇,還要兼顧活水循環;河涌整治不僅要拓寬行洪斷面,更要維持生態基流,修復生態廊道。
位于中山南部的前山河流域,曾是水患的“重災區”。地勢如“鍋底”,每逢暴雨便成“澤國”,且因其丘陵與沖積平原相間又無過境河流,導致河水流動性差,容易出現黑臭現象。2022年年底,中山市水務局牽頭開展茅灣涌防洪排澇整治工程建設,成為“污澇同治”的重要探索。
工程創新采用“截、蓄、滯、排”組合拳,分四期實施5個骨干工程:上游新建谷都截洪溝、擴建中珠排渠等,分流山洪,高水高排;中游開挖烏石蓄洪湖等,讓洪水慢下來;下游拓寬河道并新建大涌口泵站,增強外排能力,解決河網地區外江頂托的頭號難題。同時設置生態修復節點,改善水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工程建設不僅極大緩解了該區域內澇的狀況,還將恢復河流生態,實現防洪與治污多目標協同。
前山河流域整治作為試點,中山市拉開全域水網升級的序幕。在上游,通過新建截洪溝、調蓄湖等攔截山洪;在中游,整治岐江河等300多條河道,提升行泄能力;在下游,新建排水泵站,提高抽排能力;在沿海,推進13座水閘工程建設,提高排水擋水能力,構建咸潮防御體系。上截、中疏、下排、外擋,通過調度水利工程,實現“水系連通、江庫互補”,提升活水循環動力,減少內河涌污染。
在西河水利樞紐泵站工程施工現場,泵站主體已初見雛形,工人正在建設控制樓。這座位于磨刀門口,連接西江和市內河網的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全國單體排澇站流量最大的泵站。西河水利樞紐工程管理所所長李海暉介紹:“在雨水來臨時,泵站可以大大增加中山市的外排能力。在咸旱遭遇的枯水時期,通過調度保障供水。同時,通過和西河閘聯動,每天可引入30萬立方米的活水,讓原本淤塞的內河‘血脈’重新暢通。”
隨著水網規劃的重新繪就,一張互聯互通的“生態水網”正在持續釋放紅利——2022至2024年,中山市水務部門牽頭完成水利工程建設項目75宗,新建加固堤防35.7公里,新建、改擴建外排泵站14座,排水能力增加48.99立方米每秒,排澇能力顯著提升;全市積水點積水次數減少80%;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條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Ⅴ類水。
從“水系連通”到“與水共生” ——以水為脈,提升城市韌性 如果說治澇治污是“止血”,那么增強水動力、構建韌性水系則是“造血”。三年攻堅以來,中山市重構“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的水循環系統,通過水系連通、海綿城市建設和生態補水工程,讓每一條河涌都成為會呼吸的“城市血管”。
在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橫欄鎮戙角涌節制閘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閘室上部結構施工。這座采用雙吊點卷揚式啟閉機的智能水閘,將成為中山水網“神經末梢”的關鍵節點。工程竣工后,可精準調控戙角涌和貼邊橫河的自流引水流量,讓片區河涌流量和流速提升約1倍,水質改善率達21%。
這樣的“活水工程”正在全市鋪開:通過推進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等建設,近兩年來累計完成河涌清淤621公里,超900萬立方米,構建市域、流域、區域一體化的水系“大、中、小三級循環”新格局,讓城市真正“血脈”暢通。
在推進水系連通的同時,中山市注重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南朗流域創新實施南朗生態濕地項目,選定183畝用地規劃建設生態補水濕地項目,將污水廠排放尾水進行濕地生態凈化,將濕地凈水注入鄰近7條河涌,并將河涌疏浚淤泥用于修建生態濕地與河岸綠地,貫通了長達5公里的濱水慢行系統,實現“尾水回用、雨水調蓄、污澇同治、水岸綠美”。
“九頃泵站二期工程建設,我們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優化設計方案,既提升排澇能力,也改善生態品質。”站在剛完成擴建的九頃泵站前,橫欄鎮水務事務中心主任李文斌介紹,作為中山市海綿城市建設重點示范項目,該工程建設創新采用“泵站+濕地+緩沖帶”協同設計,既實現內澇防治能力大幅度提升,又打造出網紅花海、生態駁岸等景觀空間。
三年治水攻堅期間,中山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截至目前,海綿城市建成區38.8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比例45.8%;全市144個在冊內澇積水點目前已完成整治127個,生動詮釋了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理念。
在水系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中山市進一步聚焦水源安全保障。面對西江單一水源的脆弱性,啟動雙水源保障工程。通過取水口上移工程和南部調水工程,將市內最大水庫長江水庫備用水源引入中心城區。這種“江庫互補”的雙水源模式,既有力保障了咸潮期的用水安全,又優化了全市水資源配置格局。
從水系連通到河流生態基流的保障,從生態濕地的自然凈化到海綿設施的建設應用,中山市通過“江庫互補、活水循環、海綿城市”的組合策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水為脈塑造韌性城市,構建起立體化、多層級的水治理體系。
從“動真碰硬”到“機制創新” ——破立并舉,激活治水新動能 治水攻堅,首在治制。隨著治水理念的深化落實,中山市以刮骨療傷的改革魄力,暢通管理機制,以創新思維構建“大水務”管理體系,高質高效推進治水工程建設。
三年攻堅戰伊始,中山市便以“一盤棋”思維重構治水體系,展現出了動真碰硬、理順機制體制的堅定決心。2022年年初,中山市成立治水指揮部,由市領導掛帥,打破部門壁壘,將16個流域的治水工程納入統一管理。
然而,工程剛啟動,問題便接踵而至——資金壓力大、工人討薪、治水成效不突出,甚至部分招標環節暗藏貓膩。面對復雜的利益鏈,中山市沒有回避,而是聯合紀檢、公安、審計等部門,組建“四位一體”監督體系,對全市治水項目展開全面審計。短短三個月,工程單價虛高、違法分包等亂象被一一揪出,為后續推進掃清了障礙。市紀檢部門常態支持繁重治水項目,保持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
“那段時間,辦公室里常常燈火通明。”治水辦技術組成員回憶。技術團隊與施工方時常爭論得面紅耳赤,但原則始終不變——質量第一,成本必須合理。有些項目因技術方案不達標被叫停整改,甚至推倒重來。
這種較真帶來了顯著成效——通過優化設計、嚴控材料成本,大幅度節約了財政資金,真正做到了投一分錢見一分錢效果。
治水不僅是技術活,更是對管理智慧的考驗。中山市治水辦與住建部門聯手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偷工減料、違法轉包的企業堅決查處,絕不姑息。同時,一套精細化的管理架構逐步成型——鎮街成立治水專班,每周召集施工、監理、設計等單位開協調會,確保問題“不過夜”。
在施工現場,材料進場需經過“五方舉牌”驗收——建設、施工、設計、勘察、監理五方共同簽字確認,從外觀到力學性能,每一批材料都要嚴格檢測。管道下埋前,還要進行破壞性試驗,確保萬無一失。
《房屋開裂處理預案》《高壓旋噴樁抽芯檢測流程》……在中山市水務局的檔案室里,50余份技術管理文件整齊排列,支管到戶、廠網一體化運維要點等各類指引齊全,涉及建設管理各個環節和流程。“過去工程推進最怕遇到管線遷改,各部門協調就至少要耗掉半個月。”中山市治水辦技術組副組長任海英翻開一本手冊介紹,“現在按這本《管線遷改操作指引》,幾天就能完成聯合會審。”
在推進工程建設方面,中山還創新推行“預算小包干+過程結算”制度,對鎮街實行“重獎重罰”,激發基層積極性。工程進度同樣被精細化管理,每天管道鋪設量接近5公里,關鍵節點重點督辦,確保工程高效推進。
在中山市智慧水務指揮中心,數字化管理變革正激活水治理效能。巨型屏幕上,跳動著各監測點位的“生命體征”。“平臺就像城市水系的‘數字孿生體’,構建起從監測預警到處置評估的全流程閉環,實現防澇治污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轉變。”中山公用管網運營部謝永樂介紹,平臺通過“規建管用”一體化管理模式,讓治水工程實現從“高標準建設”向“高效能管理”“高質量應用”升級。
“你覺得這個管行不行?”“工程建設能不能達到你們要求?”“施工帶來的影響恢復了沒有?”在黃圃鎮非中心組團未達標水利綜合整治工程(文明圍流域)工程驗收現場,工作人員一一詢問群眾的意見。
“工程建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中山市水務局工程建設與監督科科長陳文歡坦言,治水工程建設關系千家萬戶,群眾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最好的監督者。中山建立施工、監理、業主、建設、設計、屬地“六方”驗收機制,如果工程未達到預期效果,群眾有權要求整改。村委會還設立“負面清單”,鼓勵群眾舉報偷工減料、敷衍應付等問題。
如今的中山,碧波繞城,城水共生。一條條重煥生機的河涌、一座座智能調控的水閘、一片片生態凈化的濕地,映照的不僅是“嶺南水鄉”的重生,更是水利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從防洪排澇到水質提升,從單一治理到系統施策,三年攻堅中山實踐印證著:治水之道,即是城市安全之道;水系連通之處,便是城市韌性之所在。
來源:中國水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