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白洋淀水清如鏡,碧波蕩漾。白洋淀的水為什么這么清?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跟隨中國記協“四力”教育實踐團來到了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
雄安新區設立之前,白洋淀總體水質為V類。雄安新區設立以來,一體推進補水、治污、防洪,重點實施了“清淤疏浚、百淀連通、退耕還淀、科學補水、嚴密防洪”五大工程,全流域協同推進城鎮、農業、農村污染精細化管控,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自2021年以來,淀區水質已連續四年鞏固保持在III類,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為什么白洋淀的水質能這么快有好轉?首先雄安對水污染的診斷水平很高,就像醫生治病一樣,有準確的診斷,才能有精準化的治理。”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
為應對白洋淀溝壑縱橫、荷塘葦海地形條件下全域監管難以實現的現實困境,雄安新區綜合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因地制宜地構建了智慧化監測體系,顯著提升了水質監管能力。
“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怎么能知道哪里有污染呢?靠人力肯定不行。我們先用遙感大面積監測水質情況,看出哪一部分水質不好。再用無人機實地走航,就能知道具體污染的位置。下一步,我們再派出監測人員再去采樣監測。這樣準確性就非常高了,不會無的放矢。”吳海梅說。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還創新應用了基于水質指紋技術的污染溯源技術。溯源站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發,是一套基于“水質指紋”技術的在線預警與溯源監管系統,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該技術創新性的將指紋識別犯罪嫌疑人的思路引入水環境監管中,開發出基于‘水質指紋’技術的水污染預警溯源儀。通過裝載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排放廢水的‘水質指紋’形成的數據庫和在線捕獲水質指紋的比對識別,水污染預警溯源儀能夠在21分鐘進行污染早期預警和自動溯源,并給出污染排放源的具體信息,為后續應急、排查、治理和執法追責提供重要依據。”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婷玥介紹。
溯源站建成后,一旦孝義河發生水質異常,預警系統可第一時間識別疑似污染源并推送至環保部門,協助迅速開展應急執法,有效阻斷污染進入白洋淀。
同時,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模型,提升了水質監測數據與知識的高效歸檔與整理能力。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人工智能靈靈的使用方法,只要對著屏幕進行提問,她就可以口述并展示詳細的資料。

圖為人工智能靈靈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還通過運用自動化技術,實現了水質樣品的全自動分析。系統融合智能識別與自動化編程等AI能力,可自動完成樣品抓取、掃碼、分配、開蓋、上線、檢測、下線、合蓋、回收、混勻、清洗等全過程操作。據測算,整套系統每日可處理100個樣品,工作效率較傳統實驗方法提高8倍,極大緩解了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初期人力緊張的現實問題,為新區高效獲取關鍵環境指標、構建智能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落實各項創新舉措,雄安新區成功將白洋淀水質數據獲取覆蓋率從不足60%提升至接近90%以上,污染事件響應速度從日級提升至小時級。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