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多地陸續進入汛期,強降雨天氣頻繁。汛期是水污染防治的關鍵時期,強降雨可能導致污染物擴散、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甚至引發突發水環境事件。生態環境部不久前印發《關于加強2025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防范汛期水環境質量惡化及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重在未雨綢繆,將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做在前面。比如,深入排查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情況,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檢查工業園區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汛期來臨前,全面開展防汛自查,不放過檢查中發現的隱患和薄弱環節,杜絕“帶病入汛”。
在汛期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上,數字化手段正成為防汛“利器”。各地積極探索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開展水質加密監測。一旦水質出現異常波動等問題,當地相關部門迅速采取有效處置措施。比如,淮河流域加快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提升防洪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天津市設計開發“防汛一張圖”智慧系統,實現應急預案、防汛物資、救援隊伍、機械裝備、預置點位等資源信息整合。
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要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機制。與水利、氣象等部門建立緊密的信息共享與聯動機制,實現雨情、水情、汛情等信息實時互通,以便科學決策。妥善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一旦發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聯防聯控要求,及時妥善科學處置。
防汛工作是一場持久戰,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扎實做好各項防汛準備。持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積極完善環境基礎設施,不斷提升防汛工作水平,切實守護好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