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2日,以“科技賦能水清岸綠,協同共建生態未來”為主題的2025年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修復技術交流大會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
本次會議由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主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眾多專家學者,圍繞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修復議題,從系統性到方向性、從基礎研究到國家需求、從理論到應用展開深度探討,旨在實現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修復的系統性提升,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強大科技動力。
本次大會設置了美麗河湖、湖泊與濕地生態、城市水環境治理、水循環與智慧水生態、地下水污染與修復、污水減排與技術、污水處理與資源化、污染評價與治理8個專場,涵蓋24個專題和研究生專題。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本次會議通過多層次研討,拓展了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修復相關領域的交流合作渠道,不僅為我國水環境保護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理念、實踐成果提供了集中展示的平臺,還促進了不同學科、地域專家學者的思想碰撞與經驗互通,有效打破行業壁壘,形成協同創新合力。隨著學術成果與實踐經驗的深度交融,我國在水環境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與技術影響力持續提升,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征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主旨報告環節,眾多權威專家帶來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分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溫鐵軍以《農業外部性與治理的系統性》為題,從農業外部性這一核心概念切入,回溯了農業粗放式發展過程中引發的面源污染等嚴峻環境問題。他以詳實的數據和生動鮮活的案例,深入解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生態空間資源價值化及城鄉融合方面的具體要求,明確提出在社會生態化轉型進程中實現系統化提升的路徑。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張發旺在《礦山生態修復的本質“地質-生態-資源-經濟”四維系統再平衡》報告中,深入剖析了礦山生態修復的核心內涵,提出構建“地質—生態—資源—經濟”四維平衡體系的創新理念,為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出了新方向。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毅敏作《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與實踐》主旨報告,結合大量實地調研與研究數據,分析流域面源污染的形成機制與危害,分享團隊在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成功實踐經驗與前沿技術。
貴州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周少奇作《污水碳氮磷硫協同減排的電子計量方程與模型探討》主旨報告,分享了在污水碳氮磷硫協同減排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詳細闡述電子計量方程與模型構建思路及應用前景,為污水減排技術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支撐。
西南石油大學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裴向軍作《高原湖泊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修復》的主旨報告,結合高原湖泊獨特的生態環境與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需求,以九寨溝生態環境保護為例,強調在保護遺產地生態完整性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為高原湖泊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長遠發展提供了科學路徑。
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陳異暉作《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研究探索實踐》主旨報告,系統闡述了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理論框架、方法體系與實踐探索成果,為高原湖泊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提供科學依據。陳異暉表示,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將以本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事業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