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重慶進入主汛期,雨水“光顧”頻率增加。此時,一場關于排水管網建設改造的攻堅行動也正與時間賽跑。
“今年,我市計劃新建改造排水管網2500公里。”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稱,為了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暢通雨水排放通道,保障城市運行安全,這項攻堅行動不僅要搶時間,還得找到關鍵節點使巧勁。
因為在我市中心城區地下,有近20萬公里的管網縱橫交錯,其中排水管網約3萬公里。對埋藏在地下十余米甚至數十米的排水管網進行體檢、“治療”并非易事。
“我們的辦法是針對困擾各方的城市排水管網‘看病’難、建設難、管理難三大痛點問題發力,運用新科技、新工藝解決管網建設改造過程中的‘疑難雜癥’。”該負責人說。
診察“大病小情”有高招 開展“夏病冬治”行動,管道機器人上陣 位于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的華彩俊豪支路,過去因道路低洼、排水設施缺乏,每逢暴雨就“看海”,居民出行非常不便。這種尷尬在今年得到改變。
變化,源于去年該地段實施了“夏病冬治”行動。僅3個月時間,片區新建900余米雨水管網和收水設施,困擾居民多年的積水問題得到解決。
“沙區現有市政排水管網超過1400公里,從2019年開始,每年都推行‘夏病冬治’行動,重點針對污水主干管接入口、雨水排水口等關鍵節點開展排查。”沙坪壩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綜合采用人工調查、水質水量檢測、儀器探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排水管網進行“分區診斷”,精準找出問題所在。

沙坪壩區從2019年起,每年推行排水管網“夏病冬治”行動。沙坪壩區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在去年的“夏病冬治”行動中,沙區對境內雨污管網“問診把脈”,不僅治好約56座窨井、39個進水口的“小毛病”;還排查并整治隱患點位5處,整治隱患問題數十個。
不僅是沙坪壩,許多區縣在對排水管網“大病小情”進行診察時都有高招。
今年5月,江北區北城路與北城二路路口附近突發生活污水冒溢,影響車輛和行人通過。接到群眾投訴,區排水中心人員立即攜帶裝備趕到事發路段。
只見工人小心將管道檢測機器人從檢查井放下,打開遠程控制,原本黑黢黢的管道瞬間被照亮。在技術員的“指揮”下,設備驅動四輪緩緩向污水管縱深處前進,360度旋轉攝像頭將管道內部影像實時傳輸到電腦上。
不一會,機器人就發現病害點——堵塞系管道上方塌陷所致。相關整治信息迅速傳回區排水中心“智慧排水”調度中心,指揮人員根據回傳信息下派工程維修單。施工人員隨即進場搶修,2小時內消除冒溢影響,次日早高峰前完成管道維修。

管道機器人在江北區排水管網檢測中派上大用場。江北區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管道檢測機器人在江北的大量使用,不僅降低了人工有限空間作業的危險,還能精準判斷一般性管網病害。它積累的海量數據,就像一份管網全生命周期體檢檔案,為后續片區整治和管網更新改造項目生成提供數據支撐。”江北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從2020年至今,江北區共修復排水管網病害6151處,整治雨污錯混接點位400處,在全市范圍率先完成排水管網存量老舊病害及雨污錯混接整治任務,整治率達100%。
今年,我市將重點聚焦病害缺陷、雨污錯混接、城市黑臭水體三個方面,按流域逐片、逐段、逐線排查管網,做到“發現一處、整治一處、清零一處”。
管網建設修復做“微創” 馬路不“開腸破肚”,減少對交通的影響 提到地下管網修建,不少市民擔心道路反復開挖,導致“拉鏈式馬路”的出現。“實際上,我市許多排水管網項目在建設中注重采用非開挖技術,也就是給道路做‘微創’,盡可能減少施工對交通的影響。”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去年開工以來,高新區市政排水管網改造(虎溪街道)EPC項目(簡稱“虎溪街道EPC項目”)已完成了工程量的一半以上,計劃今年底完工。這個涉及33條道路,上千處雨、污水管道結構性缺陷及錯混接點位的“巨無霸”工程之所以推進迅速,在于該項目施工中,非開挖工藝占比達40%。
虎溪街道EPC項目采用樹脂固化修復、不銹鋼快速鎖修復,頂管鋼套筒修復、熱塑成型修復,機械螺旋纏繞修復等多種非開挖修復技術。這些工藝不僅能把一段30米長的管道修復時間從至少五天縮短到一天,施工效率比傳統維修方式提高4倍以上。
近期完工的渝中區解放東西路—EF匝道重力流排水工程,附近不僅有市中醫院(道門口院部)、東水門大橋、軌道交通小什字站,還有軌道18號線出入口、文物保護建筑等,人流量大、交通繁忙。為在不擾民的情況下修建400多米長的排水管道,中鐵二十三局六公司施工人員采取頂管施工的非開挖工藝,在城市地下開展“繡花”作業,將管道按設計的坡度“頂”入土中。
中鐵二十三局六公司解放東西路排水工程項目負責人唐紹輝介紹,解放東西路排水工程采用直徑1.6米的小型盾構機頭,后面用四個千斤頂頂推,把排水管網像“穿針引線”一樣往前方推進,使其牢牢“嵌入”地下。頂管設備從始發井兩頭往中間挖,平均每天的挖掘進度只有7米到12米。
記者了解到,為加快彌補城市排水管網建設“短板”,今年我市擬實施九宮廟片區雨污水管網整治工程、南坪片區排水管網改造三期工程等300余個項目。這些工程實施后,將改變片區排水管道錯接混接、管網運行不暢的弊端,城市“生命線”工程將更順暢。

大渡口九宮廟片區雨污水管網整治工程現場。市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讓看不見的管網“能看見” 中心城區數萬公里管線實現數字孿生 讓“看不見”的排水管網“能看見”,我市還積極推進地下管網數字化建設,加快完善“數字管線”系統,保障城市“經絡和血管”健康運行。
今年2月,渝中區化龍橋街道某排污口突發污水氨氮超標狀況,自動引發系統預警。短短兩分鐘內,該區“數字管線”AI智能體自動生成處置預案,并向相關部門下達指令。
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立即派出巡查人員和管道機器人進行溯源排查。兩個小時后,巡查人員找到事故原因——系附近施工挖破排污管網。相關部門隨即對破損管網實施修復,并向施工單位提供地下管線走向信息,事件得以高效處置。
“我們區全面接入感知設備,已完成4個水質監測站、12個醫廢污水監測設備、30個排江口監測設備及273個排水管網氣體監測設備實時接入。中高風險點位感知設備覆蓋率全部達到100%。”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是我市加快數字管線建設的縮影。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通過七個部門的密切配合,建立管線數據匯集機制,還出臺《管線數字孿生數據規范》,規范管線材質、管徑、壓力等38類重要屬性。全市已歸集11.2萬公里燃氣、供水、排水、油氣長輸四類管線數據;其中,中心城區6.2萬公里管線全部實現數字孿生。
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排查出中心城區學校、醫院、商場、車站等人口密集區域的中高風險點位5000多個,安裝燃氣泄漏監測儀、水質監測儀等感知設備近7000套,覆蓋率達96%,基本形成風險感知預警能力。
下一步,市住房城鄉建委將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地下管線大綜合一體化治理機制改革,強化“數字管線”實戰能力,加大排水設施感知設備布局力度,提升關鍵點位安全感知預警能力,實現對風險點的實時監測、自動識別和風險評估。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