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汛期,我市如何加快補齊防汛排澇工程設施短板,進一步健全“三防”體制機制?6月10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主任會議聽取和審議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關于我市貫徹實施《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條例》情況的調研報告。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3月《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條例》實施以來,我市共防范應對16輪強降雨和17個臺風,排查出城鎮易澇點127個,完成整治98個,完成140座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677公里,完成47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完成涉漁“三無”船舶整治,所有涉漁“三無”船舶實現鄉鎮統一納管。守住了不亡人、少損失的底線,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風險,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提高科學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近幾年,極端天氣災害頻繁發生,不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也對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提出了嚴峻挑戰。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近期對我市貫徹實施《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條例》情況進行了調研,聚焦城鎮易澇點治理、中小河流防洪、基層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宣傳教育等,深入了解我市貫徹實施《條例》情況。
“全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履行《條例》規定的各項職責,建立健全各級三防指揮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和搶險救援能力建設,扎實做好災害防御工作,有效處置各類三防災害。”市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戴學碧介紹,我市不斷推進水利工程除險加固和改造升級、城鎮易澇點治理、應急物資采購、突發事件指揮調度、災后復工復產,完善智慧監測系統等,全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提升。
根據調研,在防汛防風期間,仍然出現個別群眾冒險觀海、頂風出行,漁船“搶風頭、趕風尾”的現象;在臨災轉移中,仍有一些群眾不理解、不配合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工作。
調研組建議,各有關部門要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以三防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等活動為載體,建立常態化宣傳教育工作機制,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深入人心,引導人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結合惠州洪澇、干旱和臺風的特點,切實提升三防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科學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強城鎮排水系統建設
調研組認為,我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三防工作存在城鎮怕澇、海邊怕風、河流怕汛特征,《條例》實施以來,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易澇點治理是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民生工程。戴學碧介紹,我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城鎮易澇點工作,2022年印發《惠州市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建立了城鎮易澇點清單,實施“一點一策”治理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排水管網老化、淤堵、建設標準低、沒有常態化運維,外江水位頂托導致城市內澇,易澇點治理清單收集未實現全覆蓋、更新不及時、治理經費保障不到位等問題,以及易澇點治理涉及的單位協同機制不健全、施工許可審批耗時較長等問題。
“如惠城區小金口街道一個易澇點治理工程,施工單位在申報占道挖掘施工許可審批環節耗時2個多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建議,各級政府要全面評估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風險,加強城鎮排水系統建設,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強化聯動工作機制,結合氣象預報動態調整東江閘壩開度,提前預排預泄。建立健全城鎮易澇點協同治理機制,定期開展城鎮易澇點排查,明確責任主體,完善動態更新易澇點治理清單和核銷制度。
當前,我市正處于“龍舟水”強降水期。調研組建議近期重點整治在冊未完成的易澇點,短期內無法整治的,落實人員巡查值守、完善監控警戒標識等措施。
多措并舉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我市水系發達,擁有河流923條。調研組發現,一些中小河流防洪設施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存在工程質量普遍較差,河道防洪標準低,水系遭人為破壞、河障植物清理不及時、治理資金缺口大等問題。
中小河流治理是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守護江河安瀾的重要手段。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建議,要摸清全市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基本情況,確保底數清、情況明。積極爭取上級水利部門的支持,爭取更多中小河流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資金落到惠州。要加快推進西枝江堤防達標加固工程、淡水河防洪排澇整治工程、永漢河防洪提升工程、公莊河防洪排澇整治工程等重大水利項目建設。對柏塘河、沙河、橫瀝鎮連塘瀝、橫星瀝等支流,加強河道日常管護,及時開展清障工作,對河道進行必要的清淤疏浚,確保河道行洪通暢。
基層是防災減災救災的第一線。“基層搶險救援能力有待加強,要多措并舉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建議,鄉鎮(街道)要統籌好部門力量,實現“全災種、大應急”格局。要常態化開展業務培訓,多元化開展模擬實戰演練,提升基層各級各類三防隊伍防災避險和應急處置能力。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發展,推動社會救援力量有序、有效、有力地參與救災工作。要不斷提升災情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精準性,加強基層特別是村級應急物資儲備庫的規范化建設等。
來源:今日惠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