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座城市而言,防洪排澇體系不僅是保障其安全、高效運轉的生命線,更是其應對自然考驗時展現韌性與智慧的關鍵。放眼中心城區,常硝渠、姚暹渠煥發新貌,官道河逐步實現生態蝶變,城市排水系統進一步升級改造,讓這座城市在面對風雨時愈發從容。
作為中心城區的兩條重要排澇通道,常硝渠和姚暹渠曾在城市防洪排澇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舊渠因年久失修、渠道狹窄,難以在汛期承擔起應有的泄洪重任,給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帶來一定不利影響。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常硝渠和姚暹渠進行提升改造。于2024年9月19日開工的常硝渠提升改造工程,如今已實現全線通水。該工程主要對中下游段10.65公里的土渠進行開挖擴容、硬化加固。改造后,渠底由原來的1米多拓寬至5米,最寬處達8.5米,渠口寬13米,渠水流量由原來的最高每秒10立方米提高到38.56立方米,不僅可滿足中心城區的排水需求,還承擔起為姚暹渠分流的任務,起到改善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基本農田的作用。
姚暹渠的改造力度同樣巨大。此次姚暹渠鹽湖段提升改造工程在原有渠道基礎上,將右堤往北擴展1米至3米,渠口總寬度達到21米,改造段起點渠底下沉3米,開挖最深處達8米,并打造出科學合理的過水斷面。該工程完工后,渠道的過水能力將顯著提升,防洪能力將提升近3倍。目前,該工程鹽湖段主體渠道已實現全線合龍,達到通水條件,10月底前將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建成后,渠道流量將從原來的每秒15立方米提升至每秒40.44立方米,屆時將極大提升中心城區的泄洪能力,為城市安全度汛筑牢堅實防線。
官道河生態修復與整治工程是中心城區防洪排澇體系建設的另一重點項目。工程完成后,不僅可以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恢復其自然生態功能,還將有效改善周邊生態環境。
如今,隨著堯夢公園和舜風公園部分區域的建成開放,官道河沿線的生態綠化工程已初見成效。與此同時,依托官道河開展的生態濕地建設,進一步增強了對雨水的調蓄和凈化能力,促進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防洪排澇能力的提升。
除了對常硝渠、姚暹渠和官道河進行整治,我市還大力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打通城市“毛細血管”。近年來,在城市道路提升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結合城市建設規劃,同步對地下合流管道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如城市管理部門去年實施的“七合一”雨污分流及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大大提升了鳳凰路、中銀路、老東街等道路的排澇能力,讓周邊居民雨天出行更順暢。同時,在城市新建區域,我市采用源頭減排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分散控制雨水徑流。此外,我市還通過加強污水系統和雨水系統規劃建設,建立適合我市特點的排水體系,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效率,保障水環境質量。
目前,中心城區防洪排澇體系建設仍在持續推進。一項又一項改造工程的實施,不僅是我市防洪排澇體系不斷完善的有力見證,還織密了汛期“安全網”。未來,我市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防洪排澇設施,提高城市應對洪澇災害的能力,讓品質城市更加安全有韌性。
來源:運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