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臨,要解決我市一些道路面臨的易積水問題,亟須防治結合,加強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打通排水“經絡”,讓城市更有韌性。
打通排水“經絡”,需提升“未積先防”的能力。一些城市道路由于地勢低洼、排水系統不暢等原因,遭遇短時強降水易造成路面積水,有些路段積水過深、久積不退,對市民出行和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治理積水“頑疾”,需對“毛細血管”進行“一點一策”式提升改造,對癥下藥。同時,加強海綿城市建設,久久為功,讓城市的“里子”更實“面子”更靚。比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植入海綿場景,沁園新村的海綿小公園不僅能儲存多余雨水,澆灌花草,還能以現實樣本科普“海綿城市”知識。去年2月,《無錫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可以預見,不斷推進的海綿城市建設將為打通道路積水點、完善排水防澇防洪體系提供有力的韌性支撐。
打通排水“經絡”,需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設水平。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要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如何打通排水“經絡”,給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過建立完善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在排水設施關鍵節點、易澇積水點布設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終端設備、采用無人機低空巡飛等,形成動態道路積水點“一張圖”,用數字化手段,賦能日常監測、預警預報、應急搶險等精細化管理。同時,要創新探索將“黑科技”運用到排水治理中,如利用檢測機器人給排水管網做“腸鏡”,運用隧道積水監測機器人實現遠程監測提前預警,讓“浮水機器人”快速“治療”受損管道等,依托高科技力量,將事后處理變成事前謀劃,以“微治理”讓市民免受城市積水內澇困擾,進一步提升城市災害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的韌性。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