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湖北省武漢市大部區域出現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區域積水較深,引起市民網友關注。時值雨季,每當特大暴雨來臨,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統都將在短時間內面臨挑戰。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和城市快速發展,傳統基礎設施在抗風險能力和應急響應效率方面暴露出系統性短板。
2025(第七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近日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大會分論壇之一以韌性城市水系統構建的創新與實踐為主題,對城市排水防澇韌性提升與智慧管控展開深入討論。

2024年4月21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廣東清遠英德市浛洸鎮被淹。
很多城市面臨內澇防控問題:設計標準滯后,抗災韌性不足 在城市水環境專家任南琪看來,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澇韌性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石,然而當前,我國很多城市面臨內澇防控問題。
“首先面臨的挑戰是監測碎片化,預警時效差、重治輕防、重建輕管,兼顧提前與精準的遞進式科學預警技術匱乏,排水防澇系統韌性提升的科學原理及技術匱乏。”任南琪補充道:“具體而言,當前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化監測標準與技術尚未建立,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導致城市排水防澇系統本底不清,很多時候包括市政和水利等一些相關部門沒有打通,這也導致很多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設計缺乏系統性,場站網核一體化統籌協調困難?!?br />
如今,“百年一遇”的強降雨逐漸常態化,然而很多城市排水系統無法達到這一標準。極端災害場景下的應急指揮仍主要依賴經驗和靜態預案,智能化決策輔助模型和系統應用不足,面對突發災害響應滯后。
要解決城市內澇治理的難點,應重點圍繞排水系統,包括立體監測,風險識別、能力建設、智慧管控、技術集成與應用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
“從未來需求來看,無論是理論引領、顛覆性技術的創新、戰略性裝備包括儀器儀表的突破和國際領先平臺的建設,都需要企業家與科學家共同開展工作?!比文乡鞅硎尽?br />
應對氣候變化,城市蓄排協同治澇 韌性城市建設是一項針對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多風險,涉及政府、市場、社會等多主體,設施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制度韌性等多目標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副院長劉廣奇看來,要從設施構建和管理機制著手,重點通過提高蓄排能力,實現城市韌性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國建設了大量的蓄滯洪區,但部分蓄滯洪區里面可能有一定的城鎮建設。因此,需要考慮流域大尺度和城市小尺度防洪工作的銜接,對于城市內澇治理來說,蓄排結合的理念借鑒非常有意義,并且強降雨帶來的流域洪水和城市內澇,都需要部門間的強力協作。”劉廣奇表示。
蓄排模式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引領現代雨水綜合管理,對于小雨,主要依靠低影響開發等源頭措施進行解決;對于中到大雨,需要發揮城市排水管渠的作用;對于大到暴雨,則需要內澇防治系統協同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城市的河湖水系還有調蓄空間;對于極端降雨,就需要發揮應急管理的作用。劉廣奇介紹:“海綿城市更強調不同規模的降雨由不同的設施或措施發揮作用,這樣就能更好的應對城市的排水防澇的問題?!?br />
“接下來,氣候變化對降雨的影響或者極端降雨的影響是長期存在的,城鎮化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指標參數將會影響地表匯流,借鑒流域蓄滯洪的概念,城市內澇治理應堅持蓄排結合。”劉廣奇表示。
治水要從系統治理,走向立法“制”理 在韌性城市水系建設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王建龍從管理科學的角度強調,治水要從系統治理,走向立法“制”理。
王建龍曾在采訪中表示,中國雨水系統提升改造在管理等非技術措施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沒有法律抓手很難去統籌已有的公共設施,尤其是對如何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現有規范標準體系,如何在現有的涉水法律法規中納入雨水管控要求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總的來說,城市雨水系統韌性提升應統籌安全韌性、生態韌性和管理韌性等方面,以最大化自然水文本底保護為底盤,以全過程調控設施建設為依托,以立法和體制機制建設為抓手?!?br />
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董欣看來,城市排水系統主要有兩大功能,一個是社會功能,一個是生態功能。當大到暴雨來臨,在發布內澇風險地圖的基礎上加大強排,對于城市韌性的提升有比較好的效果。與此同時,對韌性城市的理解要跳出單一的硬件設施視角,要從多元協同的視角來理解。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當前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基礎設施的功能最大化,在這方面,管理科學比硬件科學和技術科學更重要。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