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浙江省財政廳、浙江省水利廳公布了2024年海綿城市建設重點工程項目清單,溫州共有21個項目被評為省級海綿城市重點項目。其中,江心嶼西園改造提升工程等五個項目憑借創新實踐成效,成功躋身全省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為城市韌性發展提供了“溫州樣本”。
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海綿城市強調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綜合策略,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構建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系統,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此次入選的五個典型案例,正是溫州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出溫州在生態治理、防災減災方面的創新探索。
以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核心區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三標段)為例,項目通過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生態樹池、環保型雨水口等舉措,打造了能實現雨水“滲、滯、凈、排”的新型道路系統。項目還引入海綿造景植物搭配體系,既保證功能性又提升景觀效果。其中金海四道更設置智能監測系統,對徑流污染控制率、水質水量等核心指標實施動態監測,實現城市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精細管理。
作為溫瑞平原東片排澇體系的關鍵節點,龍灣二期濱海濕地修復工程(一階段)項目通過人工輔助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模式,重構水系網絡,營造淺灘、島嶼等多樣化濕地環境,既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搭建生態廊道,又顯著提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防災功能的有機統一。
溫州江心嶼西園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則展現了全域生態系統設計理念,通過串聯江心嶼共青湖清淤和水生態修復工程、江心嶼引水及生態護岸改造提升工程,將水系、堤岸、植被與設施納入統一生態系統進行設計。工程以“治水、調水、理水”為主線,從水系梳理到生態防洪,再到低影響開發技術補充,構建起水域生態恢復、防洪控制與市民休閑娛樂三位一體的空間格局,打造出兼具韌性功能與人文價值的“海綿島嶼”典范。
此外,浙南科技城中興路二期(曹龍路—金江路)工程通過海綿型道路建設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星海實驗中學建設項目創新打造海綿校園樣板,這些項目共同編織起溫州“會呼吸”的城市生態網絡。
溫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溫州堅持“因地制宜、系統集成”原則,將海綿城市建設與生態修復、城市更新深度融合,通過示范項目引領,海綿理念已從技術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城市景觀,讓市民切實感受到生態治理帶來的生活品質躍升,進一步增強城市承載力與宜居性,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下一步,溫州將在全市范圍持續推進海綿城市示范性工程培育創建,優化項目設計、強化建設管控,全力打造更多高品質示范工程。
來源:溫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