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南郎中村,曾有兩處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坑”。這兩個自然形成的坑塘,因長期種植蓮藕和排放生活污水,導致水質惡化、臭氣熏天。如今,這兩個“臭水坑”不僅不臭了,還成為北京市土壤和農業農村生態治理優秀案例。
作為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近年來,順義區以小微濕地為生態基底,通過系統化改造、治理黑臭坑塘、溝渠等,創新構建“小微濕地+”綜合治理模式,逐步構建功能疊加、多元共生的復合型生態空間。
“在北方土地上,不管哪個村莊有一塘清水,都會讓這個村莊靈氣倍增。因此,我們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把坑塘、溝渠整治作為重中之重?!蹦侠芍写妩h支部書記張建介紹,“我們為這兩處排污坑塘制定了‘一清、二改、三建、四鋪’的四步走改造方案。抽臭水、清淤泥、回填土,改接污水管線,建設循環水系統和噴泉景觀,鋪設健康步道、設置休閑器材?,F在,臭水坑變成了水景公園,村莊面貌煥然一新?!?br />
在順義區李橋鎮的南莊頭村,村民劉淑芳感嘆村里大垃圾坑的變化:“以前這個大坑里垃圾多,各家的臟水也往里倒,天稍一熱,特別臭還招蚊子?!睘閺氐紫诔?,為村民提供一處休閑場所,南莊頭村對這處納污坑塘進行提升改造。
先抽干污水清理垃圾淤泥,再投放生物菌劑去污除臭,在充分保留原有地貌、水系等自然風貌的基礎上,通過種植景觀植物、投放魚苗等措施,坑塘原址上建起了具有生態、景觀功能的小型濕地公園。污染少了、坑塘凈了、景色美了,這個曾經藏污納垢的“大麻煩”變成了如今水清景美的“生態塘”。
“完成坑塘整治只是第一步,要讓坑塘始終保持美麗容顏的任務更艱巨。如果沒有長效機制支撐,用不了多久,它們就又會重新變回垃圾坑?!睆埥ㄕf。在坑塘日常監管上,南郎中村一方面采取專人負責,明確責任、強化監督、落實舉措,另一方面,通過廣播宣講、制定村規民約、村民認領管護責任等方式,提升大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運維成本降低了30%,村民滿意度達95%以上。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