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降雨主要集中在“七下八上”主汛期,由于地勢平坦、低洼,瀝水主要靠泵站逐級提升入河,容易發生城市內澇問題;由于我市排水設施普遍建設年代久遠,中心城區大部分地區排水能力只能達到1年一遇排水標準,即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就會出現積水。

目前,本市中心城區排水能力如何?記者從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推動水務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按照我市排水專項規劃及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近年來,市水務部門持續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區66.7%區域排水標準達到1年一遇,28.9%區域達到3~5年一遇,配合落實中心城區易積水地區“一處一預案”,目前基本可實現雨后“大雨2小時、暴雨5小時”積水排除的目標,城市排水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從近年來汛期降雨情況看,突發短時強降雨造成的積水問題依然存在。”市排水管理事務中心主任王洪瑋介紹說,“為此,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以來,我們抓住中央資金支持水務重點工程建設的有力時機,積極推動城市易積水點位、地道治理和排水設施更新改造,計劃到2030年中心城區58%以上的區域排水標準達到3~5年一遇,基本消除內澇積水點,城市排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王洪瑋說,“2024年以來,我們先后完成9條老舊排水管道修復、27座排水泵站設施改造,中心城區易積水點位和易積水地道分別降至16處和13處,今年我們將繼續推動相關工作,大力實施梅江南、友誼南路、大直沽、紅星橋等4座雨水泵站改擴建工程,改造60公里老舊排水管網,清淤疏浚154條、180公里大型排水管道,清淤疏浚19條175公里二級河道,推動泰佳道、東興地道等易積水點位和地道改造,年內實現中心城區易積水點位和易積水地道分別降至10處和6處。上述工程大部分將于今年主汛期前具備使用條件,并在汛期發揮作用。”
來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