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自貢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在全省率先實施“留水”工程,通過近3年的實踐探索,創新推出以生活、生產、生態為主線,以“攔、截、滯、蓄”為手段的治水新模式,為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注入強勁“水動能”,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自貢樣本”。
千年鹽都的缺水困局
自貢市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部,素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中國燈城”的美譽。攤開自貢市地圖,只見沱江穿城而過,越溪河、釜溪河、旭水河等河流如葉脈般伸展。
然而,這座看似水資源豐富的城市卻長期被缺水問題困擾:沱江流經里程短、缺乏大型湖泊水庫,難以有效留住降水;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東多西少,秋冬干旱少雨,春夏雨水流失快;城鎮化進程加速,資源性、季節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交織,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頻發,自貢城市主要水源水庫蓄水形勢嚴峻,水生態環境治理壓力加大。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成為自貢市必須面對的緊迫課題。
“留水”新模式破解缺水難題
為破解水資源困局,自貢市以“改善資源稟賦、改善水生態環境;推動治水興市、推動鄉村振興”為目標,編制“留水”工程三年實施方案,探索出“攔、截、滯、蓄”的治水新模式。2023年4月,《自貢市“留水”工程實施意見》正式印發,工程隨即在市域范圍內全面鋪開,聚焦水庫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小農水工程和再生水利用4大領域,采取筑堰擴容、水庫除險、生態修復、中水回用等10項措施,強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
在水庫工程“留水”方面,自貢市兼顧防洪與蓄水功能,開展病險水庫整治,推進水庫擴建和新建項目。其中,正在實施的沿灘區老蠻橋水庫擴建后總庫容將從672萬立方米躍升至1229萬立方米,成為兼具工業供水、農業灌溉、生態補水功能的中型水庫。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留水”方面,自貢市通過新建和整治石河堰等措施,嚴控污染源,恢復水生物多樣性。其中,觀音溪和永通河的綜合治理不僅保障了沿線農作物灌溉用水,還實現向釜溪河生態補水,取得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在小農水工程“留水”方面,自貢市全面摸排整治山坪塘、囤水田,恢復和擴大其蓄水功能,提升農村水資源儲備能力。其中,2023年,富順縣琵琶鎮通過新建和整治山坪塘、蓄水池,新增灌溉面積2000畝,改善灌溉面積4100畝。
在再生水利用“留水”方面,自貢市完成城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項目建設,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35%以上。其中,富順縣水資源利用中心通過深度處理城市污水,將其用于道路清掃、城市綠化等,有效節約水資源。
資源利用實現質的飛躍
自貢市對小型水源工程推行“鄉鎮統籌、村組落實”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和實踐“以水養水,群眾自治”。堅持蓄調結合,將溝渠連通水庫、山坪塘,形成互補網絡,旱季按“先生活、后生產”分級供水。同時,統籌水域與陸地,鼓勵種植水生植物、投放濾食性魚類,確保“留水”工程成為水清岸綠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病險水庫整治43座,新建或整治石河堰113座、山坪塘613口、蓄水池540座,實施小流域治理和再生水利用項目,新增工程“留水”約5200萬立方米。“留水”工程有效緩解了自貢市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短缺,全市河道和水利工程防汛抗旱能力進一步提升、小流域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修復。
系統治水的“自貢樣本”
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將蓄水補枯、農業灌溉與生態修復有機結合,形成“留水、用水、護水”閉環管理;動態摸排、精準施策,通過問題清單與實施計劃,避免資源浪費,提高治理效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注重流域生態修復與再生水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創新機制、提高效率,探索長效管理模式,實現水利工程系統化維護與作用發揮……自貢市通過水庫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小農水工程及再生水利用等舉措,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為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自貢市“留水”工程的成功實踐不僅破解了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水瓶頸”,更為全國類似的缺水城市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治水樣本。未來,自貢市將繼續深化水資源綜合治理,以水興業、以水興城,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能”。
來源:自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