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水浸街”問題是長期困擾市民的城市頑疾,其成因復雜且涉及自然條件、歷史規劃、基礎設施等多重因素。不管是什么原因,老百姓看到是只是嚴重的內澇問題長期影響了生產生活,盼望有朝一日能徹底解決。筆者認為,采取下列措施可有效緩解內澇問題。
一、強化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排水能力 湛江市已制定《中心城區排水防澇綜合規劃》,計劃新建雨水管渠1047.8公里、擴建泵站9座(總規模118.15m3/s),并建設調蓄設施11處(容積31.11萬m3)。針對霞山昌大昌等低洼區域,需重點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擴大管徑并更新老化管網,同時結合潮汐規律增設強排泵站,緩解海水倒灌影響。對歷史遺留的雨污合流制區域,應加快截流干管建設并定期清淤,確保排水暢通。
二、構建海綿城市體系,增強調蓄功能 湛江正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理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例如,新建城區應強制推行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低影響開發設施,老城區則結合舊改項目增設生態綠地、濕地公園等調蓄空間。霞山區可借鑒東堤一橫路歷史改造經驗,通過填平洼地、恢復自然滲水功能減少地表徑流。此外,規劃中的765公頃蓄滯洪區需加快落地,以應對極端降雨。
三、科技賦能智慧排水,優化應急管理 引入智能監測技術是治理關鍵。例如,湛江市已聯合企業使用SL-GPR探地雷達,精準探測地下5米內的管網滲漏點,并通過AI生成三維圖譜實現隱患預警。同時,需完善“氣象-應急-城管”聯動機制,建立積水深度實時監測系統,在暴雨前預降河道水位,提前開啟排水閘門。針對博鋪街道等易澇點,應配備移動排澇裝備并開展應急演練,縮短積水消退時間。
四、加強長效治理機制,落實協同責任 需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例如城管部門負責管網維護(每3年至少清淤一次),水務部門統籌河道整治,交警部門暴雨時疏導交通。同時,嚴格執法打擊堵塞排水口、侵占河道等行為,并通過社區宣傳引導市民減少垃圾入管。對施工項目加強旁站監理,確保排水工程按50年一遇標準建設。
五、正視自然條件限制,科學規劃城市發展 霞山部分區域因海拔不足2.5米且受潮汐影響,需調整城市規劃策略。例如,新建項目強制墊高地坪標高,避免在低洼地帶密集開發;對無法改造的老舊社區,可通過設置防洪閘門、加高防水門檻等臨時措施減輕損失。
湛江需以“工程改造+生態調蓄+智能管控+制度保障”多管齊下,方能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目標。當前規劃已明確2025年階段性任務,但需加快實施進度并強化跨部門協作,尤其要重視市民反饋,將治理成效落實到具體易澇點消除上,如昌大昌片區、友誼花園等23個高風險區域。
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