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公布了2024年度設區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的考核結果,吉安市再次獲得“優秀”等級,這標志著吉安市已經連續六年榮獲“優秀”評價。
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吉安市,何以能實現“六連優”?
“關鍵在于吉安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不斷提升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吉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華程表示。
系統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花洲浮翠,水美岸綠,淺水沙灘,濱水石階……來到新干縣大洋洲龍溪河畔,原本污水橫流、雜草叢生的河流,經整治后清澈見底、風景如畫。
龍溪河是贛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鄰縣樟樹市,流經新干縣大洋洲,境內全長4.45公里。“過去,這里的COD、氨氮、總磷等多項指標平均值超標,監測斷面水質一度為劣V類水。”新干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鄒廣平表示。
針對龍溪河水質問題,新干縣籌資8330.08萬元,實施龍溪河水質鞏固提升項目,同步開展大洋洲圩鎮及部分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水庫生態修復工程、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污水管道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鹽化工業城園區北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年均削減COD56.658噸、氨氮6.35噸、總磷0.954噸,斷面水質從劣Ⅴ類穩定提升至Ⅲ類。
在距離龍溪河5公里的鹽化工業城園區,投入財政資金2.1億元,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智慧監管等9項安全環保工程建設,不斷提升園區環境承載能力。
“目前,園區內所有企業的安全、環保、消防等數據全部接入平臺,全流程、全時段、自動化監管廢氣、廢水、固廢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平臺就會自動預警,督促企業規范運行、達標排放。”鹽化工業城園區相關負責人徐思文說。
從水下到岸上再拓展到工業園區,新干縣系統治理污染,正是吉安市深化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吉安市建立健全“環委會統籌協調、專委會分兵把守、部門牽頭推進”工作機制,深入實施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聚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自然生態保護、工業污染防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鄱陽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等八大攻堅戰,大力防污治污減污,推動生態環境改善。
“十四五”規劃以來,吉安市累計減少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點工程排放量分別為3018噸、2563噸、10946噸、1171噸,提前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十四五”考核目標任務,污染防治成效顯著。截至3月底,全市37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100%,贛江干流13個斷面穩定保持Ⅱ類水質,國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居全省第一;市中心城區優良天數比例93.3%,縣級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95.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完成率100%。
民生為本,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
走進永豐縣佐龍鄉吳村新村,一幢幢新落成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之中,村民們或悠閑散步,或含飴弄孫,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吳村原址位于永豐縣循環經濟產業園西區,因循環經濟產業園污染嚴重、群眾反映強烈。永豐縣在緊盯企業整改的同時,下決心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這個難度很大,但為了讓群眾過上放心舒心的日子,再難啃的骨頭我們也要啃下來。”永豐縣委書記鄒衛梅表示,永豐縣投資4497萬元,對吳村實施整村搬遷,讓40余戶村民在一片沒有受污染的土地上開啟新生活。
與吳村村民一樣感受身邊生態環境變化的還有萬安縣城十八口塘片區群眾。“我們這里曾是萬安最大的城中村,被十八口臭水塘包圍,處處彌漫著一股異味。”居民劉琛說。為了改善片區生態環境,萬安縣投資1.66億元,實施北門河、十八口塘蓄水設施提升改造,融入十八灘文化和海綿元素,打造一個集生態景觀、休閑娛樂、歷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重塑十八灘江邊繁華。
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堅持把群眾身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問題’,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環境合法權益。”吉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張勇平表示。
近年來,吉安市一方面打造“不打烊”群眾信訪投訴受理平臺,實行“無門檻”受理,推行“即受即辦、一辦到底”機制,及時解決群眾信訪投訴問題。2024年,全市共受理環境信訪投訴910件,辦結582件,不予受理328件。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1+4”制度體系,推出“收、分、查、改、核、回、公”七步工作法,統籌推進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長江經濟帶和省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加快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辦理。
嚴密監管,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通過對水系圖的色彩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綠色區域較為廣闊,黃色區域相對狹窄,紅色區域幾乎不可見,由此來看,總磷、氨氮、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濁度濃度變化趨勢向好。”最近,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駐點專家團隊工程師周露露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平臺,對贛江流域水污染進行了巡查。
無論是整個流域,還是局部水域、單個水庫,隨著鼠標的移動,一張張色彩斑斕的水系圖展現在眼前,“這些圖片均來自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周露露解釋道,他們采用水質反演技術,提取水體中的葉綠素、懸浮物、濁度等監測指標,利用衛星影像和多光譜遙感數據深度分析,實時掌握水質變化,有針對性地治理水污染。
“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有效地彌補了傳統人工采樣檢測在維度單一、范圍有限、不連續等方面的不足問題,對水污染追蹤溯源,全維度、全過程、高精度、高時效管控水污染。”吉安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連文潔說。
現代高科技應用不僅限于此,也不僅限于水生態環境監測領域。
這些變化,歸功于吉安市開展的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動。2023年以來,吉安市深入開展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動,統籌推進機構規范化、隊伍專業化、裝備現代化、監管信息化、管理制度化,加快建成功能完備的監測體系、專業高效的督察執法體系、科學快速的應急處置體系、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精干務實的人才隊伍體系、覆蓋全面的法規制度體系。
截至今年3月,吉安市落實資金1.03億元,完成能力提升項目14個,正在推進項目8個,構建覆蓋全域的空地一體環境監測監管網絡體系,徹底打破了“信息孤島”,使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邁入數字化時代。
“現在,我們的執法能力、監管手段、覆蓋范圍、打擊力度均超歷史水平,可對重點污染源的排污狀況實施常態化、精細化監控。”吉安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胡健俊深刻感受到了數字化時代帶來的變化。
據統計,2024年吉安市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173件,移送行政拘留案9件、環境污染犯罪案3件,下達行政處罰金額1997.07萬元。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