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中心城區的鳳凰湖公園內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在負責公園項目建設工作的煙臺鳳凰文旅工程技術部經理張雙天眼里,這里不僅生態環境好,道路還會“喝水”,下大雨時路面沒有積水,有的路面甚至是“瞬干模式”。
“在鳳凰湖公園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了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小Ⅰ型水庫——鳳凰湖,同時,還對公園進行海綿化改造并建設了總面積約5.9萬平方米的海綿設施,采用透水鋪裝、下沉綠地等綜合措施,構建了集雨水收集、傳輸、調蓄等功能為一體的海綿型休閑公園雨水系統,有效削減了逛蕩河下游徑流汛季峰值,周邊居住環境品質大幅提升。”張雙天介紹。
鳳凰湖公園項目是煙臺市打造城市綠肺和市區蓄洪防汛的示范樣板,也是該市創新打造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樣板的重要成果。“自2022年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煙臺市采取市級統籌、示范引領、政策支持等方式方法,系統化全域推進打造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樣板,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煙臺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煙臺市共有市級海綿城市示范項目205個,總投資66億元,中心城區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234.8平方公里,建成區達標面積達55%以上。2025年,該市全面推進11個示范片區建設,將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5平方公里。這為3年示范期滿迎檢驗收的順利通過打下堅實基礎。
“山海島城河”兼具的煙臺,為何要打造海綿城市?
“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初心所在。”該負責人介紹,煙臺作為濱海城市,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2020年城區公園綠地透水性鋪裝率不足30%,雨季80%的地表徑流直接排入市政管網流失,水資源人均僅為415立方米,為嚴重缺水城市之一、城區內澇問題突出。對此,該市創新推進全域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有效解決了水資源短缺難題,同時也對提升防洪防汛防災能力、提高城市韌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條條透水路、一個個口袋公園、一塊塊下沉綠地、一處處海綿化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如今,煙臺的每個角落都因海綿城市建設而悄然變化著。
海綿城市建設,歸根結底是一項民生工程。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自入選示范城市以來,煙臺市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和新城建示范“三城聯創”行動,圍繞“內澇風險有效應對、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排海水質穩定達標、山水城海有機融合”的目標,積極探索市區多層級雨水資源收集循環利用新模式,構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環系統,全力打造“北方低山丘陵、濱海缺水型城市高質量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樣板”。
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中,煙臺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全力打造標桿項目樣板,激活城市韌性新空間,探索可復制的經驗舉措。其中,鳳凰湖公園、世界設計公園、崆峒勝境、天地廣場4個市級示范項目入圍“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項目典范,成功經驗和創新舉措被國家住建部全國推廣。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