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積極推動廣州—佛山跨界污染聯防聯治,經過系統治理,從2018年至2024年,荔灣區花地河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氨氮濃度下降81.8%、總磷濃度下降52.8%,2025年1月被評為廣州市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萬象綜合體、濱江太古里、立白綜合科技園等項目紛紛落戶花地河沿岸,不僅為花地河沿岸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也極大提升了該區域綜合競爭力和城市形象。
廣佛聯動,破解治水難題 花地河橫貫廣佛交界地帶,流域內人口稠密、河網交織。過去,由于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及管網規劃建設滯后等原因,大量污染物排入河涌,花地河受到嚴重污染,水質惡化至劣Ⅴ類,甚至頻繁出現發黑、發臭現象。同時,由于地處跨界區域,流域內污染來源復雜多樣、責任劃分困難,且廣佛兩地在水環境治理方面缺乏協同、標準各異,進一步加大了花地河治理難度。
為破解跨界治水難題,廣佛明確共同治水任務,先后簽訂多份合作協議,共同開展跨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環境監測、環境執法以及共享信息等,開展控源、截污、清淤、調補水和管理五方面治水行動;定期召開協調會,制定聯合治理、聯合檢查行動方案,實現聯檢、聯查、聯防、聯治,求同存異,同向發力,每季度開展跨界流域聯合執法行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實施廣佛跨界河長統籌統管,堅持以流域為整體體系,重點治理以花地河為主的交界河涌,協同打造“水清、岸綠、天藍、景美”生態環境。
控源截污,推動水岸同治 荔灣區實施西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成處理規模為30萬噸/天的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有效滿足花地河流域內污水處理需要。對河涌兩岸的重點區域,集中力量進行整治,拆除流域內違法建設的碼頭、貨場、工廠及畜禽養殖場等,以消除工業污染源和畜禽糞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對花地河沿線的非正常排污口進行整治,減少入河污染物。
推進花地河流域雨污分流,進一步完善公共排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從源頭消除污染。對花地河流域15個經濟聯社實施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共新建污水管網約580公里,環繞花地河周邊的葵蓬、花地、增滘、海中等城中村均已完成截污納管工程,有效提高生活污水收集能力。與花地河直接相連13條河涌均已鋪設截污管道,流域內管網較為完備。
實施花地河清淤工程,基本清除河床重污染黑臭淤泥并疏浚河道,顯著減少內源污染。同時對花地河沿線堤岸及水閘進行系統梳理,建設花地河北閘、南閘、西閘等多個水閘泵站工程,重建白鶴沙、菊樹、棉村、赤崗水閘及白鶴沙、菊樹、棉村、赤崗、西塱排澇泵站,提高花地河排澇、調補水能力,通過加強調水補水,增加生態基流,進一步提升花地河水環境容量。
治水惠民,促進共同保護 荔灣區高度融合花地河周邊功能與濱水用地布局,打造出5.2公里的碧道示范工程。推進花地河東岸北出口到東漖大橋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程、花地河生態驛站建設、花地河照明設施改造等項目,對花地河沿岸4.3公里綠化景觀進行系統化提升,打造“花憶、花香、花形、花境”的生態試點碧道,宮粉紫荊、勒杜鵑、雞蛋花等沿河競相綻放,營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水上綠道”,形成開放式水景公園,滿足市民春日郊游、踏青垂釣、親水游樂等休閑活動需求。
構建濱水綠道、水上游憩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和周邊設施結合的特色游憩系統,打通斷點,增加沿線標識系統、廁所(移動式),增加荔灣歷史文化和科普教育展示設施。改造提升現有碼頭,并對接珠江水上巴士系統。完善交通路線與流域內具有歷史與人文底蘊的風景名勝銜接,其中包括宋元時期的“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寺,宗教文化建筑黃大仙祠,民國時期名園醉觀園,工業遺產花地河鐵路橋等,充分展示千年荔灣文化底蘊。2024年6月,花地河舉辦“龍騰花地,荔灣有景”端午游龍活動,首次集結轄區內17個經濟聯社30條傳統龍舟在花地河上競速奪標,為現場過萬名市民及游客帶來一場充滿傳統民俗文化底蘊和時代風貌的龍船盛景。
花地河位于“1+4”廣佛融合發展格局中“荔灣—南海”的廣佛黃金商貿區,是促進廣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紐帶與動脈,沿岸地區串聯著荔灣區三大發展平臺——白鵝潭商務區、荔灣文商旅活力區、海龍圍科創區。通過水環境治理和特色景觀打造,花地河呈現出集生態、水利、文化、景觀等為一體的生態宜居、美麗宜游新水景。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利舒適的游憩設施,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為花地河一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