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房山區,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果正悄然改變著這里。從校園海綿化改造,到老舊小區居住品質提升,再到園區雨洪利用項目實施……近年來,房山區水務局以“滲、滯、蓄、凈、用、排”為核心措施,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根據2024年房山區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估報告,房山區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為36.66%,覆蓋面積達24.6平方公里,不僅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問題,還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居民的生活品質大幅度提升。
打造“會呼吸”的校園 清晨,房山區第四中學的校園里,經過透水磚鋪裝改造的道路,宛如一條條“呼吸脈絡”,與四周豐富的植被共同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以前我們現場調研時發現,校園里路面破損、坑洼不平。每逢雨天,由于道路透水性差及排水設施不完善,便會出現積水問題,師生出行極為不便。尤其是老式的水泥雨水調蓄池,在汛期更是難以起到調蓄作用。”房山區水務局水資源管理科科長唐芳芳說。基于此,房山區水務局經過對校園海綿措施運行情況及效果的評估,最終確定將房山四中列為海綿校園改造的示范項目之一。
如今,校園內鋪裝了透水磚,建設了下凹式綠地等多樣化的海綿設施,不僅有效解決了積水問題,還提升了校園的整體景觀品質,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校園內還引入了雨水調蓄池智能化控制系統。“這個系統能實時監測和調控雨水的存儲與排放,無論大雨還是小雨,校園都能保持良好的排水狀態。通過手機App(應用軟件)就能遠程控制,精準調控雨水資源。”唐芳芳介紹。
增強市民幸福感 走進農林路小區,這個曾經受積水困擾的老舊小區,早已煥然一新。經過海綿化改造,路面干凈整潔,居民紛紛豎起大拇指。“以前只要下雨,路面就有積水,出行特別不方便。”居民王大媽回憶起過去的情景,“現在好了,有了透水磚,路面再也不積水了,雨天出行也有保障了。”
經過現場調研等一系列工作后,房山區水務局對農林路小區、良工佳苑等6個老舊小區實施海綿化改造,鋪裝透水磚約1.4萬平方米,有效解決了小區積水難題。同時,通過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小區的整體環境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居民劉大爺笑著說:“這次改造后,小區環境變好了,我們住得很舒心。”
在良鄉經濟開發區二期,雨洪利用項目的實施顯著改善了開發區的營商環境。透水磚與停車位的巧妙結合,不僅解決了停車難題,還提升了雨水利用率。唐芳芳介紹,這些植草透水磚不僅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還具備出色的抗壓性,能夠滿足車輛停放需求。同時,新建的15座蓄水池為開發區雨水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實現了雨水資源最大化利用。
建設海綿城市離不開各部門的通力協作。房山區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聯絡員工作群,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6年來,房山區共建設各類海綿項目568項,汛期共滲蓄雨水徑流約5400萬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回升4.42米,在緩解城市內澇、提高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正在制定新一年的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唐芳芳說,房山區水務局將持續統籌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讓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來源:中國水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