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城市水體黑臭現象已基本消除,城市水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但城市水體雨季污染問題仍然存在。城市水體雨季污染成為制約城市水生態健康品質提升、美麗河湖建設和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需要積極尋求破解之法。
城市水體存在雨季污染 雨季,本應是大自然潤澤萬物的佳期,如今卻成了城市水環境污染的高發期。生態環境部2020年至2023年發布的《全國地表水水質月報》數據顯示,我國地表水監測斷面在雨季的Ⅰ類至Ⅲ類水質占比與其他月份相比明顯降低,7月更是達到全年最低,僅約74%;V類和劣Ⅴ類水質占比在雨季有所升高。研究發現,長江中游某典型城市自2005年以來水環境顯著改善,國省考斷面優Ⅲ類斷面平均比例從2007年的19.2%提高到2021年的89.5%,但近十年雨季斷面水質達標率低,2021年7月國省考斷面水質平均達標率僅為54.4%,優Ⅲ類水比例僅為49.8%。這一現象表明,雨季污染已成為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新挑戰。其成因主要是城市地表積累或排水管網中沉積的污染物,在降雨期間通過地面初期雨水沖刷、合流制管網溢流以及分流制雨水管網混錯污水的沖刷進入城市河湖,造成雨季城市河湖污染,甚至出現河水雨季返黑返臭現象。
雨季污染物入河是導致我國部分城市河湖雨季水體感官品質較差、水生態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降雨期間污染物入河會導致水體渾濁、透明度降低、水質變差,影響水生動植物的健康生長。若有高污染徑流在雨天集中排入水體,會造成明顯“黑團”,對城市水環境造成較大的沖擊,嚴重時會出現水體發黑發臭、水中魚蝦死亡的現象。雨后,進入水體的耗氧有機污染物會繼續消耗水體溶解氧,加劇厭氧環境,進入水體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會進一步導致水華產生,危害河湖水生態健康。
目前,在不少污水治理方面卓有成效的長江中下游城市,主要水質指標可以達到Ⅳ類水標準,從指標上看,城市河流的水質已有明顯改善,但對民眾而言最直觀的感官指標如透明度、色度等尚不理想,很多河道水體透明度基本維持在30~50厘米,水體顏色灰黃,水生植物生境差,水生態系統不完整,生態服務功能失衡。據水專項前期調查,城市河道水生生態系統沉水植被缺失,水體自凈能力和自我維持能力弱,河流藻類數量甚至長期處于1000萬個/升的經驗警戒線上,嚴重影響河道水生態健康和民眾的感官享受。
城市水環境雨季污染問題的出現,根源在于缺乏以水環境容量—污染物排放總量動態管理為主線的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相關政策與標準,以及由相關標準支撐的城市排水系統設施工程體系和跨部門智慧一體化協同管理措施。要想有效解決城市水環境雨季污染問題,提升城市排水系統雨季污染減排效能、建設高品質水生態環境,就要系統推進城市水環境治理標準、工程、管理等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等工作,并根據相關體系精準施策、協同發力。
完善城市水環境治理標準體系 我國現行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在雨季污染控制方面存在單一、剛性的局限性,使得雨季量大、短時、分散的雨季污水難以全部輸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又缺失對其進行快速處理并就近排放的標準依據。
為系統指導雨季污染防治,應借鑒外國的TMDL(最大日負荷總量)管理體系,研究和發布一部以受納水體環境容量為抓手的入河湖排口污染治理標準體系。依托于該標準體系,可根據雨季和旱季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地對雨水污水進行快速處理和排放,實現城市入河污染物總量的動態管控。各相關部門應積極宣傳并嚴格執行該標準體系,支持多途徑快速處理雨季溢流污染,落實精準、科學、動態治污的要求。
構建“綠—灰—藍”設施耦合工程體系 我國現有的城市排水系統沒有實現雨季和旱季的動態管理,導致城市源頭—管網—污水廠—排放口等各排水設施工程的設計建設標準不一、處理能力不匹配,設施協同運行效能低。
對此,應針對城市雨季溢流污染來源和現有排水系統的特點,統籌優化著眼于源頭削減的綠色基礎設施、以過程蓄排和快速處理為主導功能的灰色基礎設施、末端受納水環境藍色基礎設施的布局和銜接,構建以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為理念的“綠—灰—藍”設施耦合的工程體系。
同時,要重視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基于城市綠地、廣場、道路等空間格局,在源頭削減面源污染的產生;要著重梳理污水收集和處理骨干系統,留足冗余,以應對一定量的雨季污染;要因地制宜采取完善管網建設、雨前降低管網運行水位、雨水排口和截流井改造、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等措施,削減雨季溢流污染入河量;超過排水系統承載能力溢流的,應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快速處理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污染入河。
建立跨部門協同、多主體參與的智慧管理體系 雨季污染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城市環保、水務、建設、城管、園林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和排水系統中各項設施的智慧協同運行。然而,由于部門職責的分割,加上缺乏相關規范標準的約束,不同部門在雨季均按照各自的單一職責開展工作,對各項工作間的相互關聯影響認識片面或考慮欠周,無法使相關設施發揮協同作用,加劇了雨季污染問題。
跨部門多主體協同治理是未來城市水環境管理的方向。在完善城市排水系統工程體系后,地方政府可以整合生態環境、水務等部門的水環境監測和運維力量,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工程體系的智慧運維,實施源—網—廠—河設施一體化協同調控與運行維護,提升城市排水系統運行效能。
此外,提議建立雨季污染治理的費價機制,創新試點大排水戶(硬化下墊面超過一定量的集中排水戶)征收雨季污染處理費用,用于相關設施的建設和運維。要重視和充分發揮政府及相關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組織、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水環境治理的作用,建立各主體間的信息公開和交流機制,探索一套民眾參與獎懲機制,積極調動廣大民眾參與雨前—雨中—雨后管理、設施保護、民間河長定期巡邏等活動的積極性。可通過民眾參與和監督,制止危害設施效能的行為,并采用獎懲機制,增強民眾保護環境的獲得感和責任感,共同推進城市水生態環境保護。
賈海峰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徑流控制與河流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城市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城市徑流控制與海綿城市、城市水環境修復、環境模擬、環境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擔任國家重大水專項標志性成果責任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海綿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城市排水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國際水協聯合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建設智庫”專家。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