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025年長江經濟帶水域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長江水博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璀璨啟幕。為期3天的活動,吸引400多家水務企業參展,現場超4萬平方米的區域展示水務行業最新成果與創新技術,盡顯水域經濟新質生產力。
本屆博覽會深度聚焦“新質生產力驅動水域經濟創新升級”的核心命題,搭建“一站式”展示、交流、合作共贏平臺,共同探索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賦能水務企業“以智謀變”。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CEO張穎夏先生作為共同主辦單位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夏軍等專家在水域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上作主旨報告
“機器人+”亮相掀起水域經濟AI潮 “人工智能+”是本次展會的一大看點,除了熱情好客的“水宇哥”,還有由武漢控股排水公司與武漢大學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團隊共同研發的麒麟空地協同巡檢機器人,小巧的身軀,敏銳的視覺,宛如一位巡邏的士兵。

“這款機器人搭載的云臺相機通過升降臺和移動底盤控制確保巡檢視野,運動底盤四輪驅動且能原地轉圈,可確保機器人能在狹小空間中靈活移動,巡檢無人機可通過事先編制好的飛行任務完成指定區域巡檢,配合高清攝像頭的先進算法,可識別巡檢區域異常情況并匯報主機。”武漢控股排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云臺相機與巡檢無人機空地協同工作,它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重復性、危險性較高的巡檢任務,提高巡檢效率,廣泛覆蓋地面及地下廠區巡檢、光伏設施低空巡檢、深隧泵房巡檢、生物池巡檢,以及配電室巡檢等多種工業場景。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參展的深隧巡檢機器人已應用于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能夠在高水位、多障礙物等復雜環境下,實現準確定向、定位、懸停等操作,最大工作水深100米,最長檢測距離4.5公里,最大抗流能力1.2米每秒,創新集成聲、光、電磁三位一體檢測系統,對隧道內部厘米級厚度淤積和毫米級結構表面損傷進行檢測,檢測精度達90%以上,保障深隧安全穩定運營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參展的裝載式暗涵清淤機器人已應用于中山小隱涌項目,可適應淤泥板結、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雜等復雜工況,24小時全天候作業,最大清淤效率達18方每小時,相當于20名工人同時作業
活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多家水務行業“佼佼者”“領頭羊”攜自家“黑科技”“尖板眼”悉數亮相,覆蓋城鎮排水系統、泵管閥、檢測儀器、污水處理、環保創新、流域治理等水處理行業全領域。一批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涌入現場,吸引眾多業內人士駐足參觀。
來源:中國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