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水面倒映著兩岸的銀杏與玻璃幕墻,皮劃艇愛好者劃破粼粼波光,咖啡館的露天座位坐滿了享受濱水時光的市民。
這片曾經水質黑臭的河道,如今已成為首都“親水經濟”的新地標。
亮馬河的蝶變,正是北京市朝陽區水環境治理的縮影。
朝陽區創新水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在科技賦能與全民共治中,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核心區水環境治理的創新路徑。
“水質提升”與“生態修復”并重 “過去,我們的河道治理方式主要依賴硬質化護坡,導致生態功能喪失。”朝陽區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胡新躍回憶道。近幾年,朝陽區政府通過生態修復與水質提升“雙管齊下”,推動河道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轉變。
來到通惠河南段,一條橫跨河道的透水壩引起記者的注意。胡新躍告訴記者,透水壩看著普通,底下卻藏著“生態黑科技”。透水壩如同“水質凈化器”,利用火山巖濾料和挺水植物等構建起了三級過濾系統。“初期雨水沖刷地表污染物濃度高,透水壩能截留40%以上的COD和氨氮。汛期閘門自動開啟,既保行洪、又控污染。”
雨污分流與管網溢流是汛期水污染的另一重要來源。朝陽區生態環境局還推動落實“清管行動”“清河行動”,最大程度減少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河的情況。據了解,2024年,北京市朝陽區共疏通雨水管線127條、污水管線54條。完成27處雨污錯接混接點位治理。
科技賦能,構建智慧水環境管理體系 治理水環境,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朝陽區建立了一套集成監測、分析、預警與治理的智慧水環境管理體系,其中,朝陽區生態大腦綜合指揮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走進指揮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動著1822個排口、27個監測站的實時數據。每兩小時,分布在400公里河道上的傳感器就會傳回COD、氨氮、溶解氧等9項指標,系統自動生成“水質健康指數”。“我們給每條河都建立了全生命周期檔案。”朝陽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郭昊演示著報警功能,當壩河沙窩斷面氨氮值異常,預警信息會立即反饋至屬地網格員手機上,15分鐘內就有人在現場核查預警點位的具體情況。
數字化變革重塑了朝陽區的治水邏輯,更催生了“數據驅動決策、智能動態調控、社會協同共治”的新型治水生態。這種轉變使朝陽區水環境治理從末端截污向全過程智慧管控躍升,為大城市精細化治水提供了可借鑒的數字化轉型樣本。據了解,2024年主汛期,這套系統提前預警了90%以上的水質波動事件,處置效率比人工巡查時代提升6倍。
多方共建,共繪清水藍圖 水環境治理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朝陽區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公眾共建”的方式,形成治水合力。
一方面,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環保責任。例如,一些工業企業主動升級污水處理設備,確保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則參與河道治理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通過社區活動、志愿者巡河等形式,提升公眾環保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朝陽小河長”項目已招募550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累計巡河13萬公里,志愿服務總時長超過5.7萬小時。如今,青少年不僅成為“治水監督員”,還向身邊人傳播環保理念,讓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水環境治理的成效已逐步顯現。2024年,朝陽區8個國考、市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以上,其中2個斷面達到Ⅱ類,創下歷史最好成績。未來,朝陽區將持續深化水環境治理模式,進一步優化科技治理手段,推進全區主要河道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態環境。“讓水更清、岸更綠、人更親水,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在朝陽區,清水藍圖正逐步變為現實。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