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作為城市建設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轉型的關鍵舉措,是一項城市功能再生與生態系統重構的復雜系統工程,不僅承載著建成區物理空間的迭代升級,更關乎城市治理范式從“局部修補”向“系統治理”的深刻轉變。當前實踐中,傳統更新模式往往陷入“單維治理”困境,更新項目大部分為老舊小區改造或市政道路設施提升等。局部化治理難以應對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的協同發展需求,亟待構建“全要素體檢+多系統協同+可持續運維”的動態更新體系。通過對城市的“全科體檢”和“專科深度體檢”,在精準識別空間和診斷痼疾的基礎上,全面系統診療,既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也要面向未來。
城市涉水問題作為城市生命體的關鍵體檢指征,既是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中的“專科急癥”,更是牽動城市全局的“系統頑疾”。其復雜性在于,從供水安全到再生水利用,從內澇防治到黑臭水體治理,從水生態保護到景觀改善,從河湖水系布局到城市豎向規劃管控,水系統的多重脆弱性已構成城市發展的多維約束。如何以系統性思維破解涉水難題,既是城市更新的當務之急,也是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
從城市經濟學視角看,涉水短板治理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城市水系統的脆弱性,如管網老化、內澇頻發等不僅直接損耗公共資源,更通過“負向溢出”抑制關聯經濟要素,甚至造成內澇,導致百姓生命財產損失、水質惡化降低房地產價值、生態退化削弱商業活力等。反之,系統性改善涉水問題可通過“乘數效應”撬動多維度收益,韌性提升減少災害損失,同時優化土地溢價空間、吸引產業集聚,并帶動綠色技術應用等。
基于城市深度體檢以水為脈系統治理 體檢先行:量化評估與動態監測。城市水系統如同人體的“血管網絡”,需要定期“體檢”以識別潛在病灶。要緊密圍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城市體檢相關文件要求,建立“一城一策”評估體系。首先,科學的量化指標是體檢的關鍵。如排水防澇應重點圍繞雨水調蓄能力、管渠排水能力、排澇通道能力、內澇風險等級、暴雨應急管理能力等核心指標展開評估。管渠排水能力可以通過管徑達標率和管網密度等參數量化;內澇風險則需關注積水深度與頻率。水體生態健康指數則包括溶解氧、氨氮濃度等水質參數。量化評估能夠全面掌握城市水系統運行狀態,為后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其次,動態監測是體檢的核心保障。可試行城市健康水系統平臺,整合地理信息、遙感影像與物聯網傳感器數據,實現對城市水系統的全域實時監測。通過動態監測,快速定位內澇風險點、管網漏損區域及水質異常地段,從而為精準治理提供技術支撐,提升監測效率,為城市水系統的長期運行保駕護航。
地上地下一盤棋:打破部門壁壘。涉水治理必須摒棄傳統的碎片化模式,要構建跨部門協同的系統化治理機制,通過整合地上地下空間資源,實現供水、排水、再生水、防澇、防洪等涉水設施的高效協同,打造韌性城市水系統。比如,城市內澇既涉及已有地下管網是否達標,還涉及當時建設時是否考慮超標雨水徑流蓄排、是否考慮低影響開發、地表豎向是否合理以及與流域防洪系統的銜接等,此外還涉及應急管理能力的構建等。再比如,老舊社區改造要與管網升級、積水點治理、海綿城市與綠色基礎設施結合,減少道路反復開挖,提高管線維護效率,降低管網漏損率。針對老舊社區普遍存在如水管老化、水壓不足等“最后一公里”問題,可將二次供水設施更新與樓內管網改造統籌實施。
聚焦技術驅動、制度突破探索新型治水路徑 技術驅動:數字賦能與綠色優先。在城市更新中,數字化技術通過系統性革新重塑水問題的治理格局。首先,借助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城市水系統的三維動態模型,融合氣象數據、管網拓撲、地表徑流等多源信息,可智能推演城市極端降雨內澇積水等風險場景,以有效優化應急預案,提升城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響應能力。通過數字孿生平臺的應用,實現對城市內澇的精準預測和快速響應,將內澇響應時間大幅縮短,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人工智能與智能裝備的應用正突破傳統運維的邊界。未來,隨著智能機器人、水質監測傳感器等技術的普及,城市水系統的智能化運維將邁向更高水平。實現從“被動搶險”到“主動免疫”的治理模式轉型。其次,綠色技術的應用要加大力度,不斷對原來以灰色技術為主的技術進行迭代,如在城市供水系統中增加循環利用、低能耗處理,在雨水系統中增加源頭促滲減排、滯蓄回用等生態措施,在污水系統中增加資源和能源回收等綠色工藝等,實現從“灰色為主”到“綠灰結合、綠色優先”的轉型。
制度突破:政策協同與融資創新。城市更新涉水領域需突破傳統分塊治理、構建覆蓋政策協同、標準約束與金融創新的制度創新。在政策層面,應踐行“標準引領”的理念,涉水短板治理相關標準,明確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地下水保護、防洪排澇標準等具體要求納入城市更新強制性條文,整合涉水工程涉及的審批事項,建立水務、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部門聯席審查制度。在融資方面,應充分挖掘多元融資工具的潛力,定向支持城市更新中的涉水項目建設,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此外,試點基金改革盤活污水處理廠、供水設施等涉水基礎設施資產,不僅能夠盤活存量資產,還能為城市更新項目開拓可持續的資金來源,實現“以新帶舊”“以綠促改”的良性循環。
全民共治:深度參與和持續改革。城市更新不僅是政府主導的工程,更是全體市民共同參與的事業。構建社區水管家體系,通過培訓讓居民掌握節約用水、利用再生水、合理排放污廢水、維護海綿城市基礎設施、洪澇避險等技能,引導公眾成為城市水系統管理的“守護者”。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居民的環保意識,還能有效緩解城市排水壓力,提升社區的防洪減災能力。建立新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機構和個人通過投資節水項目等方式獲得碳積分或用水指標獎勵,形成“誰投資、誰受益”的激勵機制。良好的機制不僅能夠調動多元主體的參與熱情,還能推動城市水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堅持以水定城原則重塑城水共生格局 “以水定城”這一原則是建立水資源承載力與城市發展強度的動態平衡機制。城市更新要以韌性為目標,構建全周期的涉水防御體系,以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承載力閾值重構城水共生格局。城水共生不僅是城市發展與水資源保護的平衡,更是通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配置,實現水資源與城市形態的有機融合。城市更新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全鏈條體系,城市能夠實現對雨水的科學管理和高效利用,從而在防洪排澇、水資源節約利用、水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系統性突破。這種全周期的防御體系將顯著提升城市的韌性,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面對城市更新中涉水治理的復雜系統性挑戰,需突破傳統單一工程思維,構建激勵與約束并重的創新制度,將節水績效與土地開發權掛鉤,引導企業主動提升用水效率。建立跨行業水權交易平臺,允許節水型企業出售結余用水指標,形成節水與發展的良性互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流域治理生態價值轉化,構建水質、水量、水生態等多元補償標準,同時探索生態修復碳匯收益等綠色融資制度。此外,建立涵蓋建筑遺產保護、歷史街區保護、水務設施更新和水景觀重塑的綜合制度體系,能夠進一步強化城水共生格局。制度創新不僅為城市涉水問題提供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還為城市更新的長效機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確保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城市更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一場水文明的重構革命。系統解決涉水問題,需跳出“就水論水”“就更新談更新”的局限,以全周期、全要素、全主體協同的思維,構建“規劃—建設—運營—反饋”閉環,從單專業更新到多專業協同,從被動修補到主動防御,從碎片化更新到系統化治理。唯有如此,方能在破解歷史短板的同時,為未來城市預留彈性與生機,真正實現“城水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愿景。
作者:李俊奇 北京建筑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和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負責人,兼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城鎮水務專業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市政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理事及海綿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領域:城市雨水系統與海綿城市、水環境生態技術、韌性城市與環境管理政策設計等。近年來先后主持完成包括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徑流污染與CSO污染控制、內澇控制、雨水資源化、歷史城鎮水環境保護、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體系及其績效評價等在內的科研和工程實踐項目百余項,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和示范城市建設、城市內澇防治和黑臭水體治理中廣泛應用,成效顯著。“中國建設智庫”專家。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