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河排污口一頭連著江河湖泊、一頭連著污染源,是污染物進入環境水體的最后關口。全面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是倒逼水污染源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對于促進綠色發展,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2025年1月1日,《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令第35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以水定岸、明晰責任、差別管理、改革創新”的管理思路,明確入河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為推動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長效監督管理機制、完善入河排污口監測監管體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抓牢“牛鼻子” 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這個“牛鼻子”,水污染治理才能取得實效。
“近年來,我國水污染治理能力和污水收集處理水平顯著提升,但水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污水溢流、滲漏問題依然存在,直排、偷排問題時有發生?!辈稍L中,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張文靜告訴《環境經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改革工作。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將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職責劃轉至生態環境部,打通了岸上和水里,為實現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奠定了管理基礎。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排污口監督管理規定及技術規范”。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監測監管體系”。
“針對一些地方入河排污口污水來源不清、責任主體不明,事中事后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以及入河排污口的監管范圍、內涵有所拓展的新形勢,生態環境部編制出臺《管理辦法》,為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張文靜表示。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葉維麗全程參與了《管理辦法》的編制過程,她向《環境經濟》介紹了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的總體思路。
一是分級分類,差別管理。入河排污口量大面廣,污水特性、對水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等差異較大,對其設置實行差別管理,依據入河排污口類型分別實施審批或者登記。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所屬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權限負責設置審批和監督管理工作。
二是規范程序,依法監管。從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受理、審查、決定等環節作出統一規定,規范工作流程;明確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監督監測、依法處罰等要求。
三是做好銜接,系統謀劃。統籌考慮新增和存量入河排污口管理需求,加強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排查整治、日常監督檢查等信息管理,健全公眾監督舉報機制,推動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所有直接或者通過管道、溝、渠等排污通道向江河、湖泊、運河、水庫等水體排放污水的口門,其設置審批、登記以及相關監督管理活動均適用《管理辦法》。”葉維麗表示。
把握創新點 《管理辦法》分為總則、設置管理、監督檢查、附則四章,共四十條。在明確了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總體要求的前提下,詳細規定了入河排污口審批、登記管理范圍,審批權限,審批程序,禁止設置、嚴格控制設置入河排污口的具體情形,以及信息化管理、監測監管、現場檢查、規范化建設、公眾監督等具體要求。
張文靜認為,《管理辦法》立足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將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以及相關監督管理要求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指導地方加強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監督檢查,明確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強化責任落實,推動全面建成入河排污口監測監管體系,對于破解治水的“痛點”“堵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涉及工業、生活、農業、交通等多個領域,此次《管理辦法》拓展了入河排污口的范圍,實現了全覆蓋。
據葉維麗介紹,《管理辦法》延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在原先監管的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基礎上,增加了農業排口與其他排口兩種類型,將排查整治試點發現的城鎮生活污水散排口、農村生活污水散排口等納入進來,基本涵蓋了所有常見排污口類型。
在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方面,《管理辦法》創新思路,按照行業、規模、環境影響等因素提出差異化設置論證要求,為企業開展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減輕了負擔。
葉維麗進一步解釋,《管理辦法》從范圍、權限、程序、申請材料、論證報告、決定書內容、設置條件等方面作出統一規定,規范了入河排污口設置條件。《管理辦法》規定,工礦企業排污口、工業以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的設置實行審批管理,除此以外的入河排污口采取登記管理。
“為突出重點、分類管理,考慮到排污量大小和對環境影響的差異等,《管理辦法》提出差異化設置論證材料要求,進一步減輕入河排污影響相對較小的責任主體負擔。”葉維麗表示,即責任主體屬于造紙、焦化、氮肥、化工、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制革、電鍍、冶金、有色金屬、原料藥制造、農藥等行業,排放放射性物質、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污水或者污染物排放量達到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確定的規模標準的,需要提交設置論證報告;除此以外的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提交簡要分析材料即可。
針對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情形,《管理辦法》還明確了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的具體責任,提出所有排污單位均為責任主體,各自承擔的責任由所有排污單位協商確定。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和簡要分析材料中還應當明確每個責任主體的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并區分各自責任。
在壓實責任的基礎上,《管理辦法》既注重新老銜接,提出建立并動態更新入河排污口管理臺賬,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情況納入臺賬,一并實施日常監管;還明確簡化審批流程,建設信息平臺,實行一網通辦,進一步便民惠企,釋放改革紅利。
此外,《管理辦法》還明確,鼓勵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對入河排污口排污情況等進行監督、舉報。
工作人員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監督檢查等工作。
打造“排污口一張網” 實踐出真知。據張文靜介紹,近年來,各地在推動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設置審批、監督檢查等工作過程中,探索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
一些地方創新數字監管賦能,打造了“排污口一張網”智慧平臺,借助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無人船巡測、水基因、水指紋等多樣化的技術手段,構建了包含數字感知、事件生成、任務流轉、問題處置、結果反饋的閉環監管體系,建成水環境監管數字“天眼”。
一些地方探索通過統一受理的方式,加強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與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證等相關審批事項的協同,做好審批服務,提高審批效率,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一些地方積極組織自查自測、巡查巡測,通過夜間、降雨等特殊時段巡查,發現偷排漏排線索,通過對廠界排污口、入河排污口“雙管齊下”同步監管,查處了多起企業私設管道繞開出廠界排污口偷排污水以及在線監測設備數據造假等案件。
《管理辦法》充分吸取地方實踐經驗,作出了很多創新。張文靜告訴記者:“《管理辦法》在制定過程中,廣泛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收到生態環境部有關司局、直屬單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及社會公眾很多很好的意見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單位提出農業排口中規?;笄蒺B殖排污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水污染問題突出,建議納入審批管理范疇。”在張文靜看來,由于目前缺乏上位法律支持,暫無法將規?;笄蒺B殖排污口納入審批管理。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管理辦法》要求,鼓勵規?;笄蒺B殖排污口開展整治、規范化建設標桿工程創建,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研究符合種植業、養殖業特點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有效降低入河污染排放?!睆埼撵o說。
信息化建設方面,《管理辦法》明確,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工作。
“目前,全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已經初步建成?!比~維麗介紹,平臺已載入入河排污口數據、影像信息,基本滿足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設置審批、執法監管等數據信息化管理需要。平臺進一步匯聚了生態環境、水利、氣象、統計等部門8大類、21小類涉水環境相關數據,涵蓋全國1~5級河流、國控斷面和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空間信息,包含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測實時數據、水文數據、氣象數據等,形成“排污口一張網”。
“‘排污口一張網’可不簡單,它通過‘攢數據’‘找關系’,構建了一個水污染管控信息大數據集成平臺,厘清國控斷面、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源關聯關系?!痹谌~維麗看來,“排污口一張網”改變了以往信息化系統“數據孤島”的建設方式,形成“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單位”污水排放數據鏈條,結合高空間精度的水文站點實時水情數據及高時間精度的降雨小時數據,刻畫流域水污染特征,為流域“畫像”,為水環境污染精準溯源、快速預警、問題交辦提供了有效載體。
來源:環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