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鄭州萬三公路旁的圃田澤碧水蕩漾。在這里,水通過地下箱涵流向泵站前池,再經由泵站及地下管道“逆流”回鄭州市各主干河流的上游,完成市域生態水循環。
這里是賈魯河與七里河的交匯處,也是鄭州大部分生態水系合流之地。今年年初,隨著鄭州市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全線貫通,圃田澤作為重要節點,將原本東流的碧水,轉彎流回西南。
“鄭州市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大多數河流的源頭都在西南,最終匯入賈魯河。”鄭州公用集團項目負責人郭小月介紹,但城區內河道生態基流小、水量不穩定,亟須建設安全韌性的現代水網,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供給保障能力。
水資源是城市快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鄭州是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也是GDP破萬億元、人口破千萬的超大特大城市。近年來,鄭州市把治水興水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
鄭州市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投資約10億元,克服西到東約45米的地理高差,利用兩級泵站提水,將賈魯河下游河水依次提至鳳河、龍渠、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熊耳河、金水河等7條主要河道上游,最后通過七里河退水入圃田澤,實現水資源循環節約集約利用。
將原水從東北方“運回”西南方,提水泵站與輸水管道是基礎。郭小月介紹,該工程在圃田澤修建一級提水泵站,在潮河修建二級泵站,建設輸水管道約50公里,設計分水口7個、預留分水口1個,設計總流量7立方米/秒,每天供水量約60萬立方米,每年供水量最大約1.65億立方米。
如今,在不取用地下水、不引用黃河水、不使用南水北調水的前提下,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實現了提高中水利用率、補充地下水源、優化水資源配置、改善河道生態環境,循環水還可用于城市綠化、工業用水、環衛保潔等。該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擦亮了鄭州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的名片。
“先看后用、一水多用、循環使用,實現水系之間水資源的科學調度和管理,提升水生態維護效能,是鄭州市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的特色。”鄭州公用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潮河、熊耳河、金水河等分水口,浩蕩的水流涌向河道,讓主城區的河寬了、水活了、景美了。
鄭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最大限度發揮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作用,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挖潛沿線用水需求,布設取水設施,并與周邊生態項目相結合,作為人工濕地、公園景觀等生態項目的補充水源,實現環城生態水系動態循環,打造水清、河暢、湖美生態環境,讓生態水的“循環之旅”發揮更大作用、造福更多百姓。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