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昨日公布了2024年1—12月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在過去一年,哪里的水變好了?哪里的水又變差了?記者在公布的數據中找到了答案。
全國水質優良斷面同比上升 先來看看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的總體情況。
2024年1—12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0.4%,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6%,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
從主要江河水質狀況上來看,2024年1—12月,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浙閩片河流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2.4%,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3%,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1—12月,監測的210個重點湖(庫)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湖庫個數占比77.1%,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湖庫個數占比4.3%,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207個監測營養狀態的湖(庫)中,重度富營養的1個,占0.5%;中度富營養的6個,占2.9%;輕度富營養的55個,占26.6%;其余湖(庫)為中營養或貧營養狀態。其中,太湖水質良好、輕度富營養;巢湖為輕度污染、輕度富營養,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滇池為輕度污染、中度富營養,主要超標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洱海和白洋淀水質良好、中營養;丹江口水庫水質為優、中營養。
“好水”城市依舊是廣西多,貴州有突破 每次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排名一經公布,哪座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躋身前30名?哪些相對較差處于后30名?都成為關注的焦點。
先從今年躋身前30名的城市來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占8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貴州省占4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并列第二;甘肅省次之,占3席。這四個省份占據了2024年“好水”的半壁江山。
從排名數據顯示,與2023年相比,2024年,柳州市依舊處于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第一名,代表著全國城市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好水平。
湖南省的張家界市從2023年的第8名躍升至第2名。這背后離不開近年來張家界扎實開展的治水工作。張家界從爭取項目資金的支持、加強河庫管護資金保障、抓好重點問題整改資金落實為切入點,保障改善全市水體環境。同時,以加強水域岸線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為主目標,在全市范圍內不定期開展跨市縣的流域綜合聯動治理,建立多部門的工作銜接機制,建立水環境治理聯席會商制度,定期會商重大水污染案件的查處,確保治水出成效。
值得關注的是,貴州省“好水”2024年度榜單中新增兩座城市,分別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據了解,近年來,兩地從“節水、護水、管水、興水”四個方面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健全一級帶一級、一級督一級,上下貫通、層層落實的州縣鄉村四級河湖管護責任鏈,確保全州河有人管、湖有人護。針對萬峰湖的情況,黔西南還開展了“清源、清網、清岸、清違”專項活動,最高檢啟動檢察一體化對萬峰湖辦案模式,三?。▍^)聯防聯動機制重拳整治萬峰湖。
無論是位列前茅,還是高位進步,還是躋身榜單,各個城市只有不斷自我加壓、拿出治水真舉措,才能保住“好水”。
“差水”城市河南山東安徽均占5席 在不少城市水環境質量同比改善的同時,一些省份以及城市的水環境仍有很大的進步改善空間。
從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后30位的城市中,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各占5席,這三個省份占據了2024年“差水”30名榜單中的半數。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河南位于黃河中下游,是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
河南省和山東省是黃河流域重要途徑省份,也是人口聚集地和主要經濟帶,是生態建設的前沿陣地。兩地只有加大綜合治理好水環境,才能在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落伍。
水環境質量不理想的還有安徽省。長江流經安徽416公里,從安徽開始形成長江下游平原,長江大保護與安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安徽省多地曾因水環境治理不力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點名。特別是今年開展的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指出了安徽長江保護法落實不夠到位的問題。
因此,安徽在保障河流安瀾的同時,還應該下更大的工夫加快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的河流。
從2024年的城市水排名可以看出,進步或者保持前列的城市近些年除了自然稟賦良好以外,都拿出了過硬的治水舉措,爭取穩中向好。而排名靠后的城市,部分在水環境治理上出現了懈怠,情況不容樂觀。
新的一年,針對排名落后的情況,這些城市是否會拿出真招實措聚力攻堅,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