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生態系統的關鍵構成要素,對糧食安全的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整體基礎薄弱,局部區域的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在此背景下,近日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發布了《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力求從源頭上減少并控制土壤污染。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為確保源頭防控工作扎實推進,需要構建多要素、多手段、多介質協同聯動機制,加強水土協同防治,積極探索適合不同條件的地下水環境管理模式,有力推動我國“十四五”土壤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跨越式發展。
多要素協同:構建土壤地下水污染源頭防控新格局
土壤既是環境要素,也是生產要素,還是重要的資產要素。在防控布局中,需要推動多部門聯動監管,從宏觀政策上加快推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政策和保障體系構建,持續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和體系現代化水平。
協同經濟與環境要素,優化重點行業產業空間布局。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生態環境特色鮮明,土壤地下水脆弱程度各異。如沿江沿河地區、山前沖洪積扇、巖溶地區等,因水文地質條件特殊,土壤和地下水極易受到污染。因此,在區域規劃及重點行業企業布局時,應深度協同經濟與環境要素,從源頭上預防因環境破壞而引發的農業減產、工業停產整頓、污染修復等重大經濟和社會損失。一方面,應充分考慮土壤地下水的易污性、脆弱性,精細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編制差異化準入清單,明確管控要求,筑牢土壤地下水污染源頭防控線。另一方面,在規劃伊始,應秉持高度的前瞻性與責任感,全面評估區域土壤與地下水的承載和修復能力。對于土壤地下水脆弱區,立足區域特色引導低污染、高附加值產業入駐,嚴格限制重污染企業,平衡生產與環境需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
協同科技要素,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綠色轉型。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生產模式是區域環境質量優劣的決定性要素之一。首先,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精準監測并管控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以防范土壤地下水的污染風險。其次,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規定,針對排放不達標、生產工藝落后的重點行業企業,堅決予以關停處理。同時,對于具備整改條件的企業,責令其限期整改,升級生產工藝與設備。最后,加強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審核管理,定期評估環境績效,及時整改問題,確保企業的清潔生產工作能夠持續、深入推進。
多層面協同:力保農用地土壤質量,捍衛糧食安全
農田土壤污染關乎國計民生,其污染狀況直接與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緊密相連。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累計損失超200億元人民幣。實踐表明,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是根除農田土壤污染、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
水、氣、渣等污染源的多層面協同防控,是保障農田土壤質量的根本。重污染農田土壤的形成,多源于周邊廢水、廢氣、廢渣的長期無序排放或堆放。為了實現污染農田的安全利用、保障未污染土壤的質量,必須嚴控污染源頭。對于在產企業,應將預防工作放在首位,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環境保護設施的投入與更新,確保廢水達標排放、廢渣安全處置、廢氣凈化處理,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的產生與排放。對于歷史遺留礦山等“重災區”,應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與污染治理工作,嚴控尾礦庫等造成的環境風險。
對已污染農用地,需要精準溯源、盡快制定斷源治理方案并綜合施策。如果無法有效控制污染源,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土壤的路徑,即便投入巨資修復土壤,成效亦難持久。首先,應分階段、分層次推進農田土壤污染溯源。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既有歷史資料,結合現場勘查、訪談等手段,必要時開展采樣分析,協同遙感、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融合多源數據開展綜合研判,精準鎖定污染源。其次,明確污染源后,應依據不同污染源及污染路徑特點,協同多部門力量,迅速開展污染源清除治理,截斷污染擴散路徑。最后,科學開展成效評估,切忌“一刀切”。評估時,應充分考量土壤污染的異質性、污染源的隱蔽性、土壤環境變化的緩慢性,合理運用統計方法,綜合評判治理效果,持續優化污染溯源與治理工作,為農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堅實保障。
多介質協同:推動污染場地綠色低碳風險管控和修復
為從源頭上減少土壤污染和受污染土壤的環境影響,需要多介質協同推進源頭治理,創新風險管控機制,使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以綠色低碳技術,開展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協同修復及風險管控。當前,我國的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污染場地中土壤與地下水多介質污染共存的現象較為普遍,但實際治理常常針對單一介質開展,忽略了土壤地下水的連通性,造成修復成本高、成效低等問題。另一方面,現有修復多依賴熱脫附和挖掘—水泥窯協同處理等傳統技術,這類技術不僅能耗高、擾動大,還可能導致污染物通過大氣排放及水泥產品的使用而大范圍擴散,造成二次污染,帶來嚴重的環境風險與經濟損失。據此,生態環境部2023年12月發布的《關于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指導意見》指出,土壤地下水污染多介質協同治理及綠色低碳可持續修復是未來的重要方向。為了開展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協同共治,促進修復模式的綠色低碳轉型,亟須集成先進的監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精細刻畫污染物分布和地層條件,為精準修復提供支撐。同時,著力研發適用于土壤地下水污染多介質協同治理的原位修復材料及低排放、低擾動、智能化的新型原位修復裝備,開展原位修復技術的長效性、低碳性評估,以此推動土壤地下水污染源頭治理協同防治。
協同修復與再開發過程,開辟建設用地的可持續利用新道路。我國大部分污染場地修復后都會進入再開發階段。修復與再開發雖有先后順序,但二者緊密相連,唯有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在修復階段,應結合場地未來開發用途確定修復方式與目標。同時,再開發階段則應充分挖掘修復成果以轉化為開發亮點。例如,將修復后的綠地景觀融入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既可提升場地生態品質,又可增強項目吸引力與附加值。此外,再開發項目資金流可回流支撐修復,用于引入更先進的修復與長期監測技術,打造修復與再開發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加強數字化監管,提升污染源頭管理效能。“十二五”以來,我國生態環境數字化監管快速發展,但土壤地下水數字化監管體系仍存在數據實時性差、智能化水平低、集成度不高、數據共享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動態反饋、精準響應的管理需求。一方面,物聯網、數字孿生等高新技術的協同有望破局。物聯網、數字孿生聯用可實現重點行業企業地下廢液存儲池、管線、渣堆等關鍵污染源在線監測與實時模擬,以增強土壤地下水污染的隱患排查、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技術的協同可使監管部門實現大區域同步監管,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防的跨越,嚴控污染源頭,為美麗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堅實土壤環境屏障。
作者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教研所所長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