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頭條日報網1月11日報道稱,香港水務署以“一脈相連飲水思源”為主題,自去年9月起陸續推出一系列宣傳活動,當中包括11日在銅鑼灣時代廣場正式啟動的“東江水供港60周年”專題巡回展覽。
報道稱,這次展覽展示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應對旱災的情況和當時東深供水建造工程的珍貴歷史照片,以及粵港兩地政府一直以來就保障供港東江水水質及供水量所做的工作,同時設有各類游戲環節,以互動形式加深市民認識東江水供港的歷史、發展和現況。專題巡回展覽首站自1月11日至19日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地下有蓋廣場舉行,入場費用全免。水務署還會安排流動展覽車于3月間走訪全港各區。
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表示,國家自上世紀60年代起從未間斷為香港供應東江水,成就香港今日成為國際大都會,東江水目前占全港食水用量達七八成,是香港繁榮發展的命脈,體現國家對香港長期的關愛。他希望通過這次巡回展覽,加深市民明白東江水對香港的重要性,深切體會國家給予香港的巨大支持,并寄語市民不忘飲水思源。
有港媒報道稱,早在1960年,當時的香港已意識到單靠貯存雨水,不足以應付急劇增長的用水需求,向廣東省購買淡水是最便捷的解決方法。1960年11月15日,香港與廣東省政府達成協議,每年從深圳水庫輸入2270萬立方米原水,并在1963年達成協議興建東深供水系統。水務署總工程師回憶稱,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因水資源不足經常實施管制。1963年,香港出現重大旱情,也經歷一次最嚴厲的管制,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限4小時,大大打擊民生和經濟。
自1965年起,東江水從未間斷供應給香港。至2023年,粵港兩地一共簽訂13份供水協議,至于購買東江水的費用,兩地多年沿用“統包扣減”方式和扣減機制,即按實際東江水取水量扣減基本水價,以避免浪費剩余的東江水資源并節省輸水成本,2024—2026年每年基本水價為51億港元。去年1月底,發展局局長寧漢豪在立法會大會上表示,為保障供港東江水的水質,國家多年來進行多項大型基礎建設及生態環保措施,確保輸港東江水的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所制定的第II類標準,即用于平常飲用地表水的最高國家標準。
有港媒評論稱,東江水自1965年開始輸往香港后,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石。由最初供水量僅為每年6820萬立方米大大提升至目前每年供水量上限8.2億立方米的規模,令700多萬香港市民安居樂業,更體現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的關系。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