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向美麗中國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23年,生態環境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北京市海淀區以美麗河湖建設為統領,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水污染防治為主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轉變,以“保優Ⅲ”“消劣Ⅴ”“強生態”為重點,多管齊下,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管理保護治理水平不斷提高,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市級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水體比例達到雙100%。水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土著魚類逐步回歸,申報的清河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管好水資源守護凈之美 守好“群眾的水缸子”。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率先完成供水千人以上農村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實現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定“全覆蓋”,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對生活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定期公開。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督促動態清零新生風險源,完成年度飲用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保持3個市級、5個鎮級、43個村級集中式水源地清單和“一源一檔”動態更新。
護好“地下生命之源”。嚴格落實地下水保持方案,開展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考核點位周邊及加油站、工業企業等風險源年度調查工作,督促抓好問題整改,地下水總體保持穩定。
做好“水資源守護者”。強化最嚴格水資源考核管理制度,完成取用水管理“一區一單”整改、三山五園地區地下水回補,創建節水載體20余處,持續提高用水效率。廣泛宣傳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節水條例,形成全社會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的氛圍。
治好水環境鞏固清之美 緊盯排口。全面開展全區24條河流1030個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工作,定期更新臺賬和國家入河排污口系統;在此基礎上,將“源—網—口—河”全鏈條監管網絡延伸至南沙河13條支渠,建立547個入河排污口臺賬,實現長效監管。
多措并舉。加強汛期河湖水環境精細化管理,實施重點流域“一河一策”,按月對街鎮級、村級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點位開展監測評價及通報,有力壓實責任,形成水岸共治、流域統籌、條塊聯動的閉環管理工作格局。
智能監管。利用22個在線水質監測站點“哨兵”作用,結合無人船、指紋圖譜等技術,開展精準溯源,形成“重點河道精細化、全部河道機動化”的監管模式。
水清岸綠。通過水循環水網建設、河道治理及水域景觀提升,累計治理河道58.55公里,濱水慢行步道達79.3公里,河湖生態及濱水空間環境持續優化。
護好水生態建設景之美 保障生態流量。全面建成六大片區水系循環水網,三山五園地區完整的水系格局基本建成,41條河渠實現生態補水,日均補水量達42萬立方米,有水河道總長度達到223.51公里,水面面積增至278公頃,實現渠渠有水、河園融合。
開展水生態監測。探索從單純的河湖水質達標向水生態健康迭代升級,海淀區連續兩年開展重要河湖水生態調查評價工作,對水生態狀況進行全面“體檢”,識別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為水生態調查、考核、評估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2024年,永定河引水渠、南沙河、清河、土城溝、南長河5條河流,圓明園、玉淵潭、頤和園3個重要湖泊,調查監測評估顯示:生境質量為“中等”水平,水生態環境質量處于健康狀態,水生生物物種豐富,監測發現水生生物478種,逐步構建起系統全面的水生態基礎數據庫,為精準實施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修復提供支撐。
建設美麗河湖。在“三水”統籌的基礎上,為建設“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海淀區努力拓寬治理邊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強重點河段生態修復,先后打造崔家窯濕地公園、清河之洲、清河之源等綠色舒適的濱江岸線、生態良好的水系公園,讓水活、水凈、水美,讓市民切身享受到生態福祉。在清河的治理過程中,以“喚醒河流生命力,構筑濱河新生活”為目標,探索以河流為核心的城市生態綠廊建設引領城市有機更新的新模式,提升全段河流的生態功能和景觀價值,“清河之洲”被評為2023年北京市“幸福河湖水美家園”,2024年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2025年,海淀區堅持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三水”統籌,持續實施“水清岸綠”行動計劃,研究編制重點河湖“一河一策”,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畫卷。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