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網包括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對居民正常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撐。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明確,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因地制宜對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和智能化管理。
在龐大的地下空間內,黑科技、智慧大腦、信息化管理……近年來,地下管網智能化改造與升級愈發受到關注,各類新技術在地下綜合管廊內得以應用,保障著城市安全穩定運行。
數據整合精準實施管理 地下管線互相交錯穿插、底數不明,施工破壞等問題時有發生。一些城市開展地下管線普查工作,摸清地下“家底”,圍繞管線數據采集、生產、建庫、系統建設等,形成地下管線數據庫,促進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一張圖”。
浙江省海寧市深化城市地下管線全生命周期管控改革,按照藍色(供水管網)、紫色(燃氣管網)、褐色(雨污水管網)、綠色(通信廣播管網)、紅色(電力管網)進行地下管線數據普查及補充更新。通過構建地下管網BIM(建筑信息模型),將全部管網埋深、起點高程等數據及附屬設施進行數字化三維繪圖,實現地下管線可視化,節約施工管線測繪成本。目前該市近3700公里的地下管線數據已全部建模。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綜合采用地下管網智慧化管理、創新開發城市地下管線工程開挖計劃分析方法技術,實現管線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緩解“馬路拉鏈”及第三方管線挖斷事故。
據了解,2023年以來,哈爾濱市啟動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和全市統一的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其中,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重點針對城市道路及其他公共區域范圍內的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圍繞地下工程管線、城市地下交通設施和城市地下其他工程的空間位置、技術指標、管理信息、安全隱患等開展普查工作。目前,哈爾濱市統一的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匯聚2.7萬公里管線數據及28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數據,融合了傾斜攝影、總規、五線、網格等地上數據,實現了地上地下一體化、二三維一體化管理。
技術賦能高效處置隱患 數以千計的監控設備、智能巡檢機器人、可視化信息系統……一些城市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地下綜合管廊的維護運行,為各部門提供統一、實時、可視的運行情況,為管廊高效精準管理和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廣州“新城建”試點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了“新城建”試點第二批35個優秀案例,“廣州環城管廊智慧運管平臺”位列其中。
廣州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全長45.7公里,是國內規模最大、最長的地下綜合管廊。廣州環城管廊智慧運管平臺是針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維管理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整合了物聯網、云計算、組件化技術以及BIM和GIS(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提升管廊運營的安全性、效率和可靠性。
該平臺實現了BIM模型與GIS數據的無縫融合,為智慧管廊提供了一體化的信息管理基礎。通過GIS+BIM的三維定位和巡檢功能,在GIS大場景中清晰地看到管廊的外部位置和結構,同時在BIM視圖中深入查看管廊內部的設備設施。管廊內布置了大量的傳感器,如感溫光纖、監控攝像頭、健康監測設備等,實時感知廊內的溫度、濕度、人員活動等各種信息,并將數據傳輸至平臺,實現對管廊的實時監控。對管廊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和管理,建立隱患檔案,記錄隱患的發現時間、位置、類型、處理情況等信息,以便對隱患進行跟蹤和治理。
根據近日發布的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0206號提案的答復意見,北京市推進城市地下管線隱患治理和安全管理,建設了順義新城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打造順義區安全可控的地下管線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模式,形成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及預警機制,實現地下管線運行狀態實時動態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市政公共區域范圍內地下管線老化更新改造消隱項目,及時處置各類地下管線突發事故。已完成順義新城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目前入庫地下管線8600公里。
海寧市聚焦以往地下管線安全隱患掌握不及時、應急聯動不暢通等問題,搭建政企一體的“綜合監管+智慧監測”平臺,綜合運用CIM、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通數據共享與交換通道,聯通燃氣、供水、排水、內澇、智能視頻等物聯感知設備6800余個。通過算法模型分析實現隱患智能預警,為城市內澇積水、管道泄漏、道路塌陷等潛在隱患研判提供依據。目前,已接收并處置燃氣、污水、雨水管網等預警信息500余次,及時排除管道老化、爆燃、滲漏、路面塌陷等風險隱患。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地下管網建設改造是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業內人士表示,要早謀劃、高標準、嚴要求抓好“里子工程”的數智化改造和運營,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真正適應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