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棋落子須看全局,城鄉發展首重統籌。
“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科學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這個方法論的哲學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尤須注重統籌抓、徐圖之,只有車馬炮各展其長,才能一盤棋大局分明。
具體到城鄉,歷史地看,從一度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到改革之初的城鄉打通,再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創新推進城鄉關系良性互動的進程上,統籌始終是關鍵一著。聚焦當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答好城鄉融合“雙向奔赴”這一新的時代命題,也“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看向大西南,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西部片區引領者的重慶,大山大江包裹著大城大鄉:這個32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里,1/3的人生活在面積占比95%的農村地區,布局上呈典型的區縣棋布于鄉村之間的特征,這與全國城鄉人口分布、空間結構都極為相似,也為重慶的城鄉融合實踐平添了全局性先行探索價值。
憑著改革的歷史自覺和創新的城市精神,重慶自2023年起,在18個試點區縣統籌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貫通聯動改革。作為支撐,同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綜合改革、農村產權交易體系集成改革,以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三套改革“組合拳”推行兩年來,重慶縣、鄉、村產業發展的協同越來越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衡越來越好,城鄉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流動越來越暢,改革探索成效初現,統籌方法作用凸顯。
孟冬的重慶,秋意未央,山五彩斑斕,水澄江如練。記者行走于山城10個區縣的鄉鎮和村莊,在一站接一站的采訪中,看巴渝城鄉改革之氣象,聽山城農民群眾之歡歌,力圖在重慶城鄉融合創新實踐中深化對統籌方法論的認識。
協同
產業發展注重統籌協同、三級聯動,縣發展產業集群,鄉以農產品加工為主,村做好“土特產”文章
黨中央部署推進新型城鎮化,首先要求“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重慶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貫通聯動改革,先手棋正是產業。
城鄉融合,重點在縣域;產業這步棋,落子在縣城。重慶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小縣大城”改革主要瞄準主城都市區外的山區、庫區縣城,這些區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較突出,產業強縣的愿望最為迫切。發展縣域產業,縣、鄉、村之間不是各自為戰的孤立分散狀態,而是一環緊扣一環的三路協同作戰,區縣的優勢、城鎮的稟賦、鄉村的資源最能夠統籌于產業之上。
重慶全市層面,與“小縣大城”“強鎮帶村”改革同步,部署實施了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這一行動既是重慶城鄉融合發展的“姊妹篇”,也是推進巴渝鄉村全面振興的“第二章”——與改造提升千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千個巴渝和美鄉村、促進千萬農民增收致富并稱為“四千行動”。
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告訴記者,重慶圍繞巴渝名優“土特產”,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來抓,出臺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設立100億級產業基金,加快補齊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短板。
作為全市“小縣大城”試點區縣之一的梁平區,自然條件優越,南宋詩人陸游稱贊此地:“都梁之民獨無苦,須晴得晴雨得雨”。冬日時節,15萬畝梁平柚進入集中采摘期,合興街道龍灘村合興柚海萬畝果園里,漫山柚子掛滿枝頭,吸引游客采摘游玩。梁平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張強告訴記者,得益于近年來推廣的標準化種植和分級提質,該果園每3個柚子中就有2個優級果。
梁平柚被譽為中國三大名柚之一,是梁平區特色產業。深入梁平柚產業的肌理,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產業鏈布局:村里多果園,主要種出好柚子;鄉鎮多工廠,主要搞柚子初加工;縣城多園區,主要發展柚產業集群。三級各有所重,互相聯動,就像柚子樹的根系、枝干、花果一般既各司其職,又融為一體。如今,梁平柚子已成為重要主導產業,與稻子、鴨子、竹子、豆子“五子登科”,支撐梁平經濟紅紅火火。
向南而至黔江,阿蓬江兩岸土豐水潤,造就了蠶桑之鄉。在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記者見到用蠶桑制成的各類產品——桑葉黑茶、桑葉面、蠶沙枕、蠶絲被、桑枝菌棒。村黨支部書記費遠忠說:“這些加工品的蠶桑原料,主要來自本村和周邊村,已經形成了‘桑養蠶、繭制絲、枝生菌、渣作肥、肥育桑’的循環農業生態鏈。”僅石會一鎮,就有蠶桑加工關聯企業6家、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26家,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加工業強鎮。鄉鎮做強加工業,上游帶動各村,下游供應縣城,“強鎮帶村”的產業邏輯在這個小鎮有了具象。
人隨產業走,這是工業社會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一條條流淌的產業大河,滋養的何止是沿岸瓜果,更是數百萬人的生活。漢豐湖畔,開州春橙產業帶動26萬余人增收;夔門關內,奉節臍橙產業致富了50萬人;兩江交匯處,一碟涪陵榨菜關系著60多萬人的飯碗;長江沿岸,江津花椒全產業鏈富了80多萬人的口袋,還有巫山脆李、永川秀芽、豐都肉牛……這些優勢特色產業,讓農民進可入城務工、退可回鄉務農,亦工亦農、亦城亦鄉,為縣域產業提供著活水,也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活力。
“小縣大城”“強鎮帶村”改革基礎上,“強村富民”綜合改革進一步夯實了產業之基,也找準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落腳點。
提到永川,不單有“永川秀芽”,這里還是職教和農機化“大城”。作為西部職教基地,永川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5萬余名。憑借技能,年輕人進城務工,那村里的地誰來種?答案藏在全區50多家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之中。在永川區仙龍鎮雙星村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擺放著百余臺大中小型農機。該合作社理事長管明春介紹,合作社成立2年來,培育本土農機手45名,完成服務面積5萬余畝。
掌握了就業技能,人從農村流向城市,社會化服務興起,又吸引專業人才回流農村,城鄉要素由此形成協同。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實現農機服務收入12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69.4萬元,新增就業崗位25人,帶動人均增收1.2萬元,實現“強村富民”,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
均衡
城鄉縮差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均衡均等,一個重要標志是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一江兩岸景不同,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最為直觀的一個體現,便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較大。著眼于城鄉縮差,特別是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黨的二十大提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重慶行政村有9187個,且大多山攔水隔,山區庫區縣城財力較弱,小城鎮支撐力不足,補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任務重、難度大。弱財政擔重任,以小博大的關鍵仍在“統籌”二字。
城鄉融合發展試點探索以來,重慶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城帶鄉、以點帶面下好基礎棋,在縣城實施便民設施提檔升級工程,在鄉鎮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輻射到村,在村級統籌實施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讓縣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縣城作為縣域中心,是以城帶鄉力量的源生之地。重慶7個“小縣大城”改革試點區縣以服務縣域而不只是縣城的產業、惠及全縣而不僅是縣城的人口為出發點,加強縣域整體建設,提升縣城設施和服務水平,完善內暢外聯的輻射網絡,既建強縣城,也服務縣域。如豐都縣、銅梁區等著力提高城市顏值,改造老舊小區,推動基礎設施升級,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同時,也為產業發展、人口集聚提供新空間。再如梁平區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打造15分鐘醫保便民服務圈,推動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公路是農村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一路通則路路通。記者赴云陽縣巴陽鎮巴陽村采訪,只見大路通到家里,小路修到果園。長江邊上建起了云崖民宿,院落精致古樸,憑欄眺江美不勝收,各路游客驅車而來,“11棟民宿幾乎每個周末、節假日都客滿。”該民宿負責人周小娜說。
嘉陵江繞城而過,沙坪壩區在3%的非城鎮化土地上精心擘畫,農村公路里程達852公里。毛細血管般的農村公路連接鄉村與城市,構建起都市與鄉村間“半小時交通圈”,還讓山下的繁華都市和山上的詩意田園緊密融合。在10余條旅游示范公路上,村民的“交通線”成為游客的“風景線”,沿線落地“農文旅”項目40余個、帶動投資超2億元,2023年全區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4.17億元。
鄉村公路連城接鄉,是出行路,亦是產業路、旅游路、致富路,讓鄉村“一路生花”。目前,重慶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6.7萬公里,路網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7倍,全市農村居民到達縣城出行時間平均縮短約2小時,區縣、鄉鎮物流節點覆蓋率達100%,這些成就能夠在大山區、大庫區實現尤為不易。
“重慶將繼續建好農村路網、水網、電網、通訊網、物流網,加快補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短板,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總經濟師李勇表示。
冬日柑橘火紅,村里道路干凈,村民住進小樓……走進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便被這個高顏值村莊所吸引。金剛村婦聯主席莫均翠告訴記者:“村里有衛生室,看小病不用出村,還有便利店、洗澡堂、村食堂、老年活動中心,就連電動車充電樁都有,村里人覺得沒什么要去城里辦的事了。”
為了由表及里引領帶動全市鄉村面貌整體提升,重慶實施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個革命”。以渝北區為例,2024年全區持續改造農村戶廁、危舊房屋,新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17個,完成21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全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別達到97.2%、74.7%、100%。
“沒啥子事是一杯茶不能解決的,群眾喝著茶就把話說開了,把心敞開了。”開州區大進鎮鎮長王學武介紹,近年來,大進鎮大力發展茶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人多了,鄰里矛盾也隨之增加。正所謂茶解千家事,紅旗村將鄉村治理與茶文化融合,打造說事廳,形成群眾心事說、遇事共同議、民事多方解、成事大家評的基層治理模式。一壺茶、一張桌、幾把椅,村里大小事在此調停、敲定,紅旗村的說事廳成為重慶全市鄉村治理的典型縮影。
農村既是生活空間,也是生產空間,宜居更要宜業。秋冬季來到武隆區荊竹村,煙雨縹緲宛如仙境。村“無有”圖書館里,鄉村咖啡師冉光芳忙個不停,“以前種烤煙很辛苦,現在做咖啡輕松多了,收入也不錯,暑假最忙的時候一天賣了1萬多杯,在家門口上班多好。”自2022年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以來,荊竹村對村莊進行整體保護性規劃,盡展林海、草甸、天坑風光,微改造、精提升,保留農舍院壩原始風貌,把村民舊居改造成民宿、餐廳、圖書館等,最大限度呈現鄉村原始美,讓美麗變成產業。
基礎設施更完備、公共服務更均衡、人居環境更舒適……在改革試點區縣,更多資源向鄉村下沉,一批強鎮名村大踏步邁向現代化。
流動
推動城鄉融合,既要為農民進城找一條路,也要為農民回鄉留一個門,讓土地、資金等要素與人同行,在城鄉間有序平等地流動
與山水共生的重慶,向來不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生存智慧,推進改革同樣如此。為支撐“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改革中路突破,重慶布局左右兩路跟上——用好農村產權交易體系集成改革、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綜合改革兩套戰術,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下好長遠棋。
如何在守牢底線、不碰紅線的前提下盤活土地要素?重慶靠的是一整套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提起重慶土地制度改革,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地票”。始于2008年的“地票”,如今仍是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以下簡稱重慶土交所)的交易品種之一。走過16年發展歷程的重慶土交所,正是農村產權交易體系的核心支撐平臺。
“業務包括土地指標、農地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及其他生態類等4大板塊,具體涵蓋‘地票’、補充耕地指標、承包地經營權等36個交易品種。”重慶土交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曉芹介紹,目前,累計實現各類產權要素交易1074億元,覆蓋全市8100多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00多萬農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這也是重慶這一輪改革中統籌利用城鄉土地資源的一個重要方向。
沿著山路蜿蜒而至南川區石溪鎮五星村,一個家禽屠宰廠正在抓緊施工。南川區副區長胡光模向記者介紹,2023年南川區利用五星村閑置多年的村小校舍,在重慶土交所精準匹配到這個家禽屠宰公司,成功以全市首宗出租入市的方式成交,實現“拿地即交地、交地即交證”,正是一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的創新性探索。
土地交易只是手段,激起農村活力才是目的。“我們選企業也是有標準的,要跟當地的產業有所關聯,這家企業年設計屠宰1000萬只,投產后將帶動當地養殖戶銷售,還將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預計帶動就業20多名。”石溪鎮鎮長尹小山說。
如今,“市、區縣、鄉鎮、村”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初步構建,市級平臺定標準、區縣平臺穩交易、鄉鎮窗口強服務、村級聯絡員有序延伸。目前,體系已實現涉農區縣全覆蓋,26個區縣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構,建立155個鎮街服務站、913個村服務窗口。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背景下,重慶土交所還和成都農交所建立兩地常態化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協同推進機制,推動兩地優質交易項目互推互掛,逐步形成立足重慶、聯動川渝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大市場。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如何在人口隨產業流向城市的大洪流中,把農村需要的人才留下來、引過來?
“三河村背靠大學城,近年來村黨支部盤活村里閑置農房和柴棚圈舍,先后引進農文旅項目47個,把小山村打造成藝術家村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村創業就業。”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24歲的村黨支部書記艾鳳蕓,雖然到三河村工作僅1年多,但說起村里的發展思路,侃侃而談。
跟隨艾鳳蕓的腳步,記者來到縉泉燒陶瓷文創基地,各式陶瓷器具琳瑯滿目,院落依山而建,風景獨好,成為研學、團建、喝茶的好去處。“很難想象吧,這個地方曾是豬圈。當時就看中了這個地方,能一邊看景、一邊燒陶瓷,所以我就來了。”縉泉燒陶瓷文創基地創始人陳勇說。在三河村,還有窯廠改成的咖啡館,農房改成的鄉村美術館、螢火蟲谷、古琴基地……自然與藝術相得益彰,一個文創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艾鳳蕓說,村里有了文創產業,人才也持續流入,已引入高校各類人才30余名、2023年回引返鄉創業農民工523人、培育本土工匠95名。
盤活資金要素,需要一套更適合農村的信用體系。如何破解農業產業融資難題,重慶的思路是改變傳統的抵押物方式,讓農民也能憑信用貸款。具體來講,依托專業信用服務機構,按照規范標準優先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信用采集范圍,在重點產業鏈上試點,逐步向普通農戶、農業產業全覆蓋。云陽在全市率先啟動“三農”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為農戶建立“信用畫像”,截至7月底,云陽10余個重點鄉鎮、60多個重點行政村逾500戶農戶授信超過4000萬元。
統籌
“統籌的方法論”注重看棋看全盤,通盤謀劃、全面顧及;注重下好先手棋,抓住重點、逐個擊破;注重行棋看三步,著眼長遠、因勢而為
1977年,鄧小平在會見美聯社董事會代表團時提出,“即使我們的工業更發達,國家收入更多,也要照顧城鄉關系,不能相差太多。”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生動闡釋,“在中國當領導人,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形象地說,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時代命題“城鄉融合”,改革作答“統籌推進”。
從重慶的實踐看,“統籌的方法論”注重看棋看全盤,通盤謀劃、全面顧及。重慶推進城鄉融合,橫向上鎖定主城區之外的山區、庫區縣,縱向上貫通縣城、鄉鎮、村莊,內容上兼顧產業發展、城鄉縮差、要素流動,三套“組合拳”,服務“一盤棋”,不搞單打獨斗、單兵突進,而是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
從重慶的實踐看,“統籌的方法論”注重下好先手棋,抓住重點、逐個擊破。重慶推進城鄉融合,首先從發展產業做起,產業強了,縣城才有經濟活力,才有人口吸引力,才有強鎮帶村的能力。發展產業,重慶又以山區庫區有生態和特色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為主,一子落定,滿盤皆活,縣、鄉、村之間有了產業鏈這個紐帶,真正協同起來了。
從重慶的實踐看,“統籌的方法論”注重行棋看三步,著眼長遠、因勢而為。重慶推進城鄉融合,各項舉措根據輕重緩急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如民生領域一些群眾反映特別集中、十分迫切的訴求,就打攻堅戰,盡快補齊短板;如土地資源盤活利用等一些重大改革,就打持久戰,拿出足夠的歷史耐心,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穩慎推進。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在重慶這個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巴渝人民渴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深知“鄉村讓人們更向往”,大城大鄉之間,一條“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的貫通聯動改革新路越走越寬。山水新程再起航,風正一帆懸!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