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安理工大學、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城市雨洪過程模擬與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被授予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證書。


該科研成果結合新時期國家城鎮內澇防治重大需求,瞄準內澇風險模擬評估與雨洪調控技術領域關鍵科學問題,通過研究攻關,結合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寧夏固原和甘肅慶陽等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建設實踐,研發城市雨洪過程高效高精度數值模型,較好解決了復雜降雨過程、復雜下墊面、復雜排水系統條件下的城市雨洪模擬計算精度效率不高的問題,突破城區雨洪調控理論,創立積澇溯源分析及量化評估方法,提出了“灰綠耦合”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協同作用的城市雨洪系統化調控模式。最終形成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雨洪過程高效高分辨數值模型模擬與調控關鍵技術,可為城市排水防澇規劃、工程設計、內澇風險評估及防災減災預警預報提供有力支撐,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5年灃西新城正式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灃西新城提出了“建筑地塊確保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加強集水功能、景觀綠地優化豎向設計、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河道修復增加天然水域”等七大試點做法,對雨水進行“滲、滯、蓄、凈、用、排”多種方式處理,已初步構建了建筑小區、城市道路、公園綠地、河流濕地四個層級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逐步修復了轄區內的河湖水系。

經過數年的研究與實踐,灃西新城海綿城市試點通過國家驗收,建設經驗入選國家宣傳片,亮相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化、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擁有上百個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參與編制國家標準3項,主持或參編陜西省地方標準10余項,其中8項已獲陜西省批準實施;開展專項研究20余項,形成科研成果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獲批專利20余項,成果應用100余處;建成海綿型園區390萬平方米、道路110余公里、公園綠地380萬平方米,城市內澇積水點已經全部消除,雨水徑流控制率達到86.5%,雨水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2.64%,地下水回升了3.43米,初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建設目標。

下一步,灃西新城將持續發揮吸納、轉化科技成果的市場與平臺優勢,堅持“政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進一步加強與西安理工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在海綿城市、城市排水防澇、可持續排水系統創新技術研究領域不斷深耕、實踐,為高質量發展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貢獻力量。
來源: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