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城市韌性關系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水環境既是城市運行的基礎,更是考驗城市營商環境和城市韌性的重要因素。廣州作為常住人口近兩千萬的超大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創建優質的水環境對廣州城市發展尤為必要。作為廣州城市水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廣州市屬國企廣州水投集團通過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超大城市凈水、排水、供水新范式,推動“千年商都”生態蝶變。
污水處理廠變身生態公園 景觀湖、亭臺樓閣、花叢水榭……在廣州白云區,一座占地14.68公頃的人工濕地公園景色別致,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道風景線。很難想象,在濕地公園地下17米深處,一座日處理能力3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正在24小時運轉。
這是廣州水投集團在廣州中心城區打造的10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之一——石井凈水廠。傳統的污水處理廠雖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卻因為釋放臭氣、噪音等二次污染問題,成為城市“鄰避”矛盾集中所在。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些年廣州水投集團轉變思路,通過在地下空間打造污水處理廠,在地上建設濕地公園的模式集成降碳減排、智慧化、海綿城市、產業開發等綠色建設運營理念和技術,將污水處理廠變身市民“后花園”、城市風景線,將“鄰避型”環保設施升級蝶變為環保、景觀、產業、公益多重功能有機融合的城市空間,走出一條綠美城市建設的創新之路。
從2009年建成第一座地埋式凈水廠——京溪凈水廠(地埋式凈水廠1.0版本)以來,廣州水投集團持續總結優化這一創新模式,2017年建成石井凈水廠(一期)(地埋式凈水廠2.0版本),截至目前,集團在廣州建設運營10座生態化地埋式凈水廠,地埋式污水處理能力達186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一。
建設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工程涉及面廣,需要克服的難題多,在建設過程中科技創新成為攻堅克難的關鍵。據了解,廣州地埋式生態化污水處理廠多項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在國內走在前列。
機器人編隊成城市水務“生力軍” 擁有近兩千萬龐大人口數量的廣州,地下管網星羅棋布。水務管網的暢通,是維持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基石。近年來,廣州水投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在管網監測、巡查、清淤等多個場景加強機器人技術應用,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精準度,為廣州水務事業增添了新的生力軍。
6月28日,在廣州荔枝灣一間泵站內,一臺“黑盒子”緩緩沉入水底,這是由廣州水投集團旗下廣州市排水公司自主研發的不停產(水下智能)清淤機器人。它的使命是在泵站不停產的情況下,代替人力完成泵站池底清淤。
“我們的目標是‘人不下井、水不斷流、泥不落地、泵不關停’,進行不停產清淤。”廣州水投排水公司大型設施管理中心維護管理部部長黃清強說。
“黑盒子”包含廣州水投排水公司自主研發的三大核心系統:高效率機身防堵系統可以有效攔截大件物體和纖維物質;高適應性履帶避障系統可以在地下管道中如履平地;高密封性水下作業防漏電系統作為“防護罩”可以有效保障設備在水下作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這種機器人專為解決有限空間的不停產連續清淤作業而生。不僅生產生活不受影響,還可以解決傳統人工方式勞動強度大、風險高、工作效率低的缺陷,正是這一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應用,為城市生產和環境保護帶來了更多便利。”黃清強說。
目前,由廣州水投集團排水公司自主研發的“不停產清淤機器人”已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權和1項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通過中汽檢測認證等國內外專業第三方的檢測,并在廣州全市推廣使用。
城市供排水裝上“智慧大腦” 走進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石井鎮鴉崗村的廣州北部水廠,偌大廠區內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作為廣州首個基于5G工業互聯網建設的智慧水廠,廣州北部水廠將5G網絡通訊及AR技術應用到日常生產監控中,實現從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環境保護、人員管理、信息流通等方面,對項目的人員、設備、車輛、環境監測等的全方位實時監管。
以廣州北部水廠為代表的智慧水廠是廣州水投集團堅持科技創新,打造智慧水務“廣州模式”的實踐之一。廣州水投通過搭建智慧供水云平臺、“管養通”現代排水綜合管理平臺等為城市“供、排、凈”水全流程裝上“智慧大腦”和“智能管家”,有效解決城市供排水難題。
在廣州水投集團廣州自來水公司的供水調度大廳,三大水源的水質、流量數據,中心城區8間水廠、36座加壓站、總長逾1萬多公里管網的運行情況,241個在線遠傳壓力監控點和155個在線遠傳流量計監控的供水壓力和流量數據信息,實時顯示在廣州智慧供水云平臺的大屏上,工作人員根據大數據監控分析各區域水量分布及使用情況,根據每日的供水峰谷情況合理調配進出水量,確保廣州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供水運行安全。
據介紹,依托智慧服務平臺,廣州水投自來水公司在轄區范圍內推行供水網格化營運管理模式,把整個供水范圍劃分四個分區共365個網格,平均每個網格用戶數約6000戶,配置有相應的管理小組及網格員,全面覆蓋轄區內1219個社區。
“供水網格管理員需要對自己管理的轄區進行地毯式摸查走訪,掌握服務范圍內的居民用水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拉近與社區居民的距離,及時解決用戶訴求,另一方面可以逐漸積累大量供水設施運行數據信息。這些數據通過互聯網實時傳輸回公司大數據庫,不斷豐富完善智慧供水云平臺建設。”廣州自來水公司信息部部長何立新說。
與此同時,針對目前超大型城市常見的排水管線權屬不清、動態信息缺失等問題,廣州水投集團打造了“管養通”現代排水綜合管理平臺,構建了廣州市城市排水“智慧大腦”,有效解決排水系統數據更新滯后、“家底不清”等問題,推動城市在防內澇預警防御分析與應急調度中掌握“主動權”。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