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規劃》提出,到2025年,滇池保護治理擬實現草海水質穩定達到IV類、外海水質達到IV類的目標。35條入湖河道中19條達到Ⅲ類及以上,16條達到Ⅳ類。
目標
2025年草海水質穩定達到IV類
《規劃》范圍涉及滇池流域2920平方千米,包括昆明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以及晉寧區54個街道辦和3個鄉鎮。提出了2025年滇池保護治理要實現的目標草海水質穩定達到IV類、外海水質達到IV類;35條入湖河道中19條達到Ⅲ類及以上,16條達到Ⅳ類,各入湖河道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滿足滇池水環境容量減排需求;重構滇池水循環體系,生態補給水量進一步增加;滇池發生藍藻水華程度明顯減輕,水生態修復實現突破,以水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等要素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滇池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均力爭達到Ⅲ類,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河湖生態流量(水為)得到保障。水源涵養功能方式總體形成,湖生態流量(水位)得到保障。水源涵養功能有效保護,河湖生態緩沖帶得到維持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明顯提升。
空間布局
人口、產業、建設用地向滇池流域外逐步疏解
明確湖泊流域內環境質量底線、資源承載上限及水質、水量、自然岸線保有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永久基本農田面積、耕地保有量、林地保有量等核心指標,統籌規劃流域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制定管控措施。落實離湖布局、遠湖發展要求,推進流域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人口、產業、建設用地向滇池流域外逐步疏解,還湖泊更多的生態空間。
綠色發展
產業調整推進工業企業綠色升級
對滇池流域內有色、造紙、印染、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推進產業園區、重點行業綠色改造,發展綠色供應鏈。
依托“滇池流域都市農業核心區”和“環主城高效現代農業區”,鼓勵發展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推進退化耕地綜合治理。
截污治污體系建設
——源頭控制 實現““就地截、就地蓄、就地滲”
全面推進呼馬山、跑馬山,五華區王筇路(上山段)、虛寧寺、筇竹寺片區,盤龍區和晉寧區面山防洪滯蓄等“源頭控制”工程,新建面山截洪溝、輸水管道、輸水溝渠,調蓄池、沉砂池,做到“就地截、就地蓄、就地滲”。
——城市雨污管網284個城中村解決雨污混流問題
推進主城老舊排水管網改造、主城老舊排水泵站改造、 二環路內雨污分流、東白沙河排水管網完善、金色大道-北辰大道排洪箱涵匯流區污水提能增效和滇池流域網格化清水入滇微改造,實施清污分流。
“十四五”期間完成城中村改造284個,有效解決城中村雨污混流和支流溝渠黑臭問題。
——城鎮污水處理 新建昆明市第十五水質凈化廠
在昆明主城北部新建一座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20萬立方米天,并配套建設40萬立方米天一級強化處理設施;擴建第十三污水處理,總規模擴建至12萬立方米天;新建昆明市第十五水質凈化廠,處理能力為40萬立方米天。
完善晉寧新開發區污水收集系統,將污水接入環湖截污系統, 確保新開發區產生的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不新增污染負荷入湖。
——農村生活污水 統一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單位
重點實施空港區、盤龍區、晉寧區石城村、白馬路村、常樂村、段民村等村莊雨污分流改造,清水入河。統一流域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單位、運行制定、考核機制等,保障設施的優質運行。
——面源污染 實現農田灌溉用水就地循環利用
建設農田調蓄庫塘約800個、生態溝渠約60千米,開展回用配水系統改造建設,實現農田灌溉用水就地循環利用。鼓勵使用有機肥或農家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大力推廣機械秸稈還田、人工覆蓋、秸稈高溫堆肥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技術;在滇池流域及補水區各縣區推廣秸稈還田約120萬畝;推廣飼料化利用約50萬噸。
——河道溝渠整治 重點實施8 條河道綜合整治約30公里
重點實施金汁河、東干渠、馬溺河、白魚河、東大河、柴河、 古城河和瑤沖河共 8 條河道沿線截污、河道清淤、排污口治理、 人工濕地建設等綜合整治約30公里。實施上莊防洪溝、財經學 校大溝、白龍寺大溝、核桃箐大溝、學府路大溝、三碗水白龍河、 昭宗水庫溢洪道、花漁溝五華區段、老海源河(行洪通道)、小路 溝王家橋段、花漁溝盤龍區段、北辰大溝、白云路大溝、園博大 溝、七家村排水大溝、羊甫箱涵經開區段、西亞山莊排水溝、銅牛寺水庫泄洪溝和等支流溝渠清污分流工程。
水生態修復
——藍藻防控 分期建設大型藍藻處理站
針對滇池草海、外海藍藻水華重點防控水域,分期建設大型藍藻處理站及湖面藻水離岸攔截、導流、打撈、輸送設施。針對15片藻生物量較高的近岸敏感水域,通過精細化運行龍門藻水分離站、 蝦壩河裝配式藻站、4套藻車、5套藻船等設施設備,盡可能減緩、減輕規模以上藍藻水華發生。
——濕地建設 新增湖濱濕地面積3290畝
在現有塘庫濕地中設置導流壩埂設施,確保濕地的水力負荷、污染負荷、水流停留時間等技術參數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滇池環湖濕地水質凈化能力。新建官渡區福保半島生態濕地和滇池外海西岸西華濕地、 觀音山南,觀音山北濕地,新增湖濱濕地面積 3290 畝。
精準化管理
——監測體系建設 構建滇池生態環境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建立和完善滇池流域水資源、水環 境、水生態信息管理平臺,進一步完善信息數據中心,構建滇池生態環境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 利用數據分析,打造智能聯動的數據可視化平臺;完善滇池保護治理監督管理中心,對滇池流域信息數據進行數字化集成和處理,運用數字監督管理實現全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綜合調度。
——精細化管理 精準測算35條河道的污染負荷削減量
以滇池主要污染物最大允許入湖量為約束,精準測算35條河道的污染負荷削減量,并分解到每個河段所在的行政區,實施精準目標管理。建設技術先進、功能全面、布局合理、數據共享的滇池流域綜合監測體系,系統開展水文、水 質、水生態和河湖空間的監測。
——流域控制單元分區管理7個控制區分別制定保護要點
根據國家重點流域控制單元匯水區劃分結果及昆明市對滇池流域的水質考核要求,共劃分為 27 個控制單元,《規劃》擬將27 個控制單元并為草海陸域控制區、外海北岸控制區、外海東岸控制區、外海南岸控制區、外海西岸控制區、 草海湖體控制區和外海湖體控制區等7個控制區,根據關鍵問題成因,制定各控制區水生態環境保護要點。
意見反饋
7月19日前可以提意見
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如有意見,可在7月19日前反饋至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信函郵寄至昆明市呈貢區和諧南路市級行政中心4號樓135室;傳真發至0871-64618995;電子郵件發送到dgjxmc46190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