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增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9-2035)》近日正式出爐。根據規劃,增城海綿城市建設近期目標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遠期目標為,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規劃提出,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全區78%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將增城區打造為水生態系統完整、水環境質量優良、水安全保障完善、水資源持續利用的海綿城市,支撐“小雨不積水、大雨不積澇、水體不黑臭”目標的實現,建設山水輝映的現代生態宜居綠城。
水生態方面,規劃要求對城市河湖水岸線、加裝蓋板的天然河渠等進行生態恢復,生態岸線恢復比例不低于80%,約167.88千米;此外,需保持全區水域面積率不低于7.82%,森林覆蓋率不低于53.15%。規劃實施后,城市平均熱島強度將有所下降。
水環境方面,規劃要求,到2020年建成區消除劣V類水體,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70%;到2030年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進一步提高,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100%和80%。
水資源方面,規劃提出,在包含生態補水的前提下,全區近期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遠期不低于15%;雨水資源利用率近期不低于1.5%,遠期不低于3%;管網漏損控制率近期控制在10%以下,遠期控制在8%以下。
水安全方面,城市排水防澇標準需達到不低于“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不成災”;同時,通過采取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實現中心城區防洪(潮)能力“100年一遇”,其他城區“20至50年一遇”的標準。
構建“一環三帶、五點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
為控制城市增長邊界,對城市原有的“海綿體”進行有效保護,規劃還在對全區山、水、林、田、湖、草等天然海綿體進行摸底的基礎上,以增城北部山體為主要生態屏障,以江河水系及其兩側綠化帶為生態廊道,以水庫、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為生態核心,以公園綠地、廣場為補充,構建“一環三帶、五點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
其中,“一環”為增城區東部、北部和中西部的連綿山脈。作為全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規劃將重點提高其森林覆蓋率,保障水生態、水資源。“三帶”為東江北干流、增江和西福河等三條重要水系廊道。規劃將重點維護其流域的生態連通,保障水安全、水生態。“五點”為聯安水庫、百花林水庫、增塘水庫、白洞水庫和荔湖等重要飲用水源地或旅游觀光風景區。規劃將側重保護其水安全,提升水文化。“多廊”則是包括金坑河、官湖河、雅瑤河、二龍河和派潭河等在內的連通水庫、城市和河流的水系生態通廊。規劃將注重從源頭治理,保障其水環境、水生態。
此外,根據全區排水分區、徑流污染狀況、土地利用現狀及城市發展功能,規劃還將全區分為東部城區海綿重點整治區、西部科教城海綿重點建設區、西南部雨水污染重點治理區、中部荔湖海綿綜合展示區、南部新城海綿創新建設區、北部生態保護與水源涵養區等六大海綿城市建設分區,并結合各分區特點提出相應建設指引。
三大片區10個建設區域 納入近期重點建設范圍
按規劃的近遠期建設分期,2020年前為近期建設階段。為實現近期“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規劃目標,規劃提出,將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與措施融入城市道路、廣場、公園濕地、生態修復、市政設施等重點開發建設項目的實施中,提高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可操作性。
近期重點建設范圍包括增城中心區(荔城、荔湖、朱村)、科教城和富士康科技小鎮片區、增城經濟開發區三大片區,共包括增江碧道、荔枝文化公園、增城廣場、荔湖濕地公園、石灘廣場、四望崗公園等在內的10個建設區域,建設總面積約為18.99平方公里。
近期海綿城市建設共涉及建設項目185項,包括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工程42項,海綿型公園與綠地工程81項,海綿型道路工程26項,海綿型水務工程36項。具體措施包括公共建筑屋面采用屋頂綠化方式蓄存雨水、地面采用透水磚鋪裝、建設下沉式綠地、建設生態樹池等生物滯留設施、新增植被草溝、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加快截污管網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