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0日,“第四屆化學與環境工程前沿論壇——工業水污染控制與可持續發展”在北京召開。
會議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曹宏斌指出,處理工業水污染應著眼生產全過程,建立一種基于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綜合優化的“全過程污染控制”(Whole-Process Pollution Control,WPPC)的新策略。
“一直以來,科研人員往往習慣于把生產過程和末端處理兩個環節分開來考慮。”曹宏斌對《中國科學報》表示。但是,他帶領研究團隊在實踐中發現,對于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單純依靠清潔生產或末端無害化處理,往往難以實現工業污染的低成本達標處理,企業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甚至導致生產過程無經濟效益。
他認為,如果把生產過程作為整體考慮,不片面追求某一個環節的最優,就有望解決工業水污染難題。“這并非清潔生產和末端無害化處理的簡單加和,而是利用系統工程的思路,將產品生產過程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過程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比如,整個工藝中涉及的物質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循環利用,形成整體工藝的優化。”曹宏斌強調。
基于這樣的認識,自2001年以來,曹宏斌課題組在鋼鐵、有色、煤化工等行業開展了諸多具體案例研究。2018年前后,研究人員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全過程污染控制”的定義,并詳細闡述了其內涵。成果在最近一期《工程學》上發表。
新方法有效指導了研究團隊的科研工作。例如,在煤化工水污染控制中,通過對相關污染物物化、生物性質研究及全生命周期分析,對生產過程產生的一些毒性難降解有機污染物質,可在分離過程中經萃取劑優化設計,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在萃取階段就把這些物質脫除,滿足生物降解的要求,進而實現綜合優化。“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最優工藝。”曹宏斌表示。
這一新方法在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水專項”)中集納。目前,新方法指導下形成的技術已有100多套工程、70多家公司開展應用。該團隊“全過程優化的焦化廢水高效處理與資源化技術及應用”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此次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作題為《新膜法處理冶金石化廢水的發展前景》的報告。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在“水專項”支持下,流域水污染治理、環保技術產業化、工業污染防治等領域取得的積累與經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