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人都知道,城市用水,應該實施累進加價。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也這么表示。他認為,不僅是累進加價,還要高額。(3月9日《京華時報》)
解決缺水問題,用水高額累進加價,更像是一個愿景。雖然早該如此,卻始終難以推行。現實是,城市的水既不貴,也自然用得浪費。中國城市水價的低,說是到了痛心疾首的地步許多年,也不為過。到過任何一座國際大都市的人,都會有深刻認識。但要推行用水高額累進加價,一定會經歷超乎想象的艱苦博弈。更深層面,這一招既不萬能,也未必公平。
這個博弈,始終難以大規模展開。或許是短視,也或許是因為有人墊背。因為背后是愈演愈烈的城鄉、區域發展失衡。
其代價是犧牲農村。年初北方的大旱,成為全局性事件。所以集中了人口、經濟實力、權力中心的城市,更理所當然,讓旱災主要發生在農村。這一點,已經被深深驗證。用水始終是向城市傾斜。城市就像一個吸血鬼,說得文明點,是城市文明、工業文明,戰勝了農業文明、鄉村文明。當再次遭遇嚴重旱情時,即便城市實行用水高額累進加價,至少還有高價的水用。而農村,莊稼既可能得不到灌溉,人都未必有水喝。
農村是犧牲品,相對落后的城市,也只有做炮灰的命。蘇北鹽城水污染事件,已經向我們示警。那明明不該生產的化工企業,偏偏向作為飲用水源的河流,排出了毒源。那些化工企業,基本都是蘇南、浙江、上海轉移遷來的。據說,其中一家企業,又考慮,搬遷到更加落后的阜寧。污染就是這樣轉移的,從發達地區到落后地區,從城市到郊區,再到農村,依次展開。
這樣的惡性模式,必然造成水資源調撥、分配上的巨大不公平。其實,何止是水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礦產資源……哪樣不是這樣的不公。中國的發展過程,始終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圍繞著權力、政治中心展開。權力在哪里,繁華就在哪里。權力的大小,又決定城市的等級,城市的繁華程度,工商業的發展水準,其輻射力和邊際效應,逐次遞減。
所以,用水高額累進加價,即便有大規模艱苦的博弈,之后也未必能推行。當然,不少農村,也通了自來水。理論上,這些地方倒可以輕易推行。但如果這樣,農民一定會放棄使用自來水,而用井水、河水,或者深層地下水。于此,節約用水的目的,沒有達到,寶貴的地下水也難逃一劫。
兩會,當然是暢所欲言的時候,年年如此。不過,媒體的喧囂、公眾的討論,很快也就隨著兩會的落幕,而消逝。悲觀的講,用水高額累進加價,大規模的博弈也未必能展開。胡部長也說,面對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國已經確定,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因為必須面對的事實:全國年缺水量達400億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受水量及水質不安全影響的城鎮人口,有近1億。這是水利部的統計數據。農村形勢更嚴峻,飲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億多人。形勢無需多次談論,全力解決才是正道。只是,權力主導的發展模式不改,這樣的愿景永遠只在想象里。或許,還會伴生,越來越嚴峻的社會風險和治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