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難題,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協調健康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市委書記 劉志庚 環保工作要注重“五個突出”,即環保工作要注重突出污染減排,污染減排要注重突出污染治理,污染治理要注重突出污水整治,污水整治要注重突出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污水處理工程建設要注重突出工程設計和監管。
——廣東省東莞市市長 李毓全
前言:
東莞,當許多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以加工制造業聞名的經濟強市”時,勇于創新的東莞人卻有更高的追求,于2002年開始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2005年,隨著全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號角的吹響,東莞得到新的契機,以污染減排為重點加強污染治理,推動“創模”工作,促進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7.87萬噸
二氧化硫削減量居全省之首
2007年,全市GDP達到3151億元,較2005年增加了44.5%,而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卻從2005年的20萬噸削減到12.13萬噸,削減量為7.87萬噸,居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之首。
“能夠感受到,電廠脫硫后,虎門的空氣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今年1月8日,國家環境保護部領導實地察看了沙角電廠脫硫設施后,給予肯定。
而在數年前,位于東莞市虎門鎮的沙角電廠群卻是廣東省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該地共有3個電廠、10臺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88萬千瓦時。2002年,3家電廠發電量約為240億度,占全省發電量的七分之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約13萬噸,占全省登記排放量的1/10。
2005年,隨著污染排放總量目標的提出,一度進展緩慢的沙角電廠脫硫工作驟然提速。
2006年11月,投資6.65億元的沙角A電廠5臺機組脫硫裝置全部建成投運,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近3萬噸;2006年底至2007年1月,投資3.6億元的沙角B電廠兩臺機組煙氣脫硫裝置分別建成投運,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近1萬噸;2006年年底,投資6億元的沙角C電廠3臺機組煙氣脫硫裝置全部建成投運,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5萬噸。至此,沙角電廠群3家電廠裝機容量為388萬千瓦的10臺機組的脫硫設施全部建成投入運行,年削減二氧化硫9萬多噸。
為確保脫硫效率,加強脫硫設施運行監管成為第一要務。作為3家電廠所在地的東莞市環保局及虎門環保分局,擔當起第一線的監管重任。
“沙角B電廠1號機組脫硫效率為98.5%,2號機組脫硫效率為97.3%。”2008年8月1日上午8點50分,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報出對沙角B電廠脫硫設施運行情況突擊監測的結果,兩臺機組脫硫效率均達到國家要求。
2007年9月以來,沙角B電廠以改造脫硫設施為重點,加強了脫硫設施整治。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9月21日,電廠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共完成了液漿循環泵、脫硫增壓風機、煙氣分析儀、密度計等899項脫硫系統檢修工作,極大地提高脫硫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為保證脫硫機組安全運行,沙角B電廠全面更換了兩臺機組的脫硫旁路擋板,有效提高了擋板開關的快捷性和可靠性;為提高二氧化硫分析儀的準確性,電廠新訂購4套進口儀表替換原有儀表;進一步改造脫硫設施防腐處理工程,提高脫硫系統的健康運行水平;建立了脫硫系統專用的備品備件庫,目前,備品備件已達604項,總價值600多萬元,為脫硫設備故障及時修復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2007年下半年,沙角B電廠專門設立了“安全環保總監”崗位,專職負責安全環保工作。同時,又重新配置了脫硫技術管理人員,從外單位招調了脫硫專業技術人員,增設了脫硫運行主任、副主任及電廠環保專責職位,確保脫硫運行責任到人。為提高脫硫效率,沙角B電廠近期聘請了技術專家來廠跟蹤設備運行,幫助查找、診斷脫硫項目缺陷,提出了系統的整改方案。另外,組織人員向兄弟電廠學習,對脫硫系統運行日志、運行報表進行全面更新,大大提高了報表、記錄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電廠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環保管理制度和脫硫系統日常維護制度,做到環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工作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強。2008年初,電廠新修訂了脫硫設備故障快速申報制度。如發生脫硫系統故障,則由專人分別向省環境監察分局、國家南方電監局、東莞市環保局、虎門環保分局等相關單位及時報告故障的原因、停運時間和啟動時間,并做好相關記錄。
抓大不放小——東莞市環保局在抓好大電廠脫硫設施運行監管的同時,不忘挖掘其他工廠的脫硫潛力。期間,先后關閉了8家小型燃油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為380兆瓦。另外,市屬重點企業如三聯熱電廠、中成化工、德永佳印染有限公司、理文造紙有限公司、玖龍造紙有限公司等,也先后完成了脫硫工程建設。
在此基礎上,東莞市環保局于今年4月向43家企業下發通知,要求企業在用的95臺30蒸噸/時以上的鍋爐以及11臺窯爐、4臺熔爐必須按計劃建成脫硫設施。對于納入脫硫計劃而未在10月31日前完成脫硫設施建設的企業,市環保局將向市政府提請對其實施限期治理。在限期整改的期限內仍未能完成的企業,將由市政府責令其關閉。
251.4萬噸
污水日處理總規模將大幅增加
東莞曾有全國第一家村級污水處理廠——鳳崗雁田污水處理廠;全國第一家鎮級污水處理廠——塘廈白泥湖污水處理廠;全國規模最大的河道水質凈化廠——樟村水質凈化廠。然而在2001年底前,東莞市區尚無一家生活污水處理廠。
“現在是東莞加快償還環境歷史欠賬時候了!”時任市委書記佟星發出最強音。
“污水處理工程是東莞市優化環境的重點工程、民心工程!”現任市委書記劉志庚明確建設污水處理工程的重要地位。
2002年,廣東省珠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掀開了東莞市加快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序幕。“十五”期間,全市已投入20.4億元,建成污水處理工程18項。#p#分頁標題#e#
2005年污染減排工作的開展,更是大大加快了東莞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決定投入近百億元,新建污水處理工程37項。
東莞市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治污減排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城鄉一體,全面覆蓋,在創模過程中開創出一條環境治理的新路。
2003年,東莞市在全國率先設立環保產業專職管理機構——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制60人,它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推進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東莞在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從一開始便走上一條創新的道路,走市場化道路,走產業化經營,全市一盤棋,制定了“八個統一”原則,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評標、統一定標、統一收費、統一支付、統一管理。
37項污水處理工程同時全面開工建設,量大、點多、線長、面廣,任務艱巨。面對“十一五”化學需氧量排放控制的艱巨任務,東莞市迎難而上。在全市共同努力下,目前,東莞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工程有塘廈林村、塘廈石橋頭、鳳崗竹塘、清溪長山頭、長安三洲、東城牛山、橋頭、大嶺山、石碣、高埗、寮步竹園等11項。其中,塘廈林村、塘廈石橋頭、大嶺山、長安三洲、東城牛山、鳳崗竹塘、清溪長山頭等7個項目,已通過環保驗收,投入正式運營;橋頭污水處理工程已投入試運行,正在開展環保驗收相關工作;石碣、高埗、寮步竹園等3項工程已完成履約檢查工作,近期也將通水試運行。
到今年底,共將建成18項污水處理工程,到明年上半年將建成25項,其余項目將于明年年底建成。37項工程全部投入運營后,全市污水日處理總規模可達251.4萬噸,污水處理率可達78.9%(市區達81%)。
在加快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同時,東莞繼續抓好工業廢水特別是造紙行業的廢水治理。
東莞要求造紙企業做到“五個必須”,即廢水回用率必須達到80%以上;廢水處理必須采用化學加生物處理工藝;配套鍋爐必須建設脫硫設施;必須配套建設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必須實施清潔生產,建立健全造紙行業長效管理機制。目前,東莞市環保局已完成了對全市125家造紙企業的全面整治,報請市政府實施關閉8家。按照東莞市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的統一部署,今年內還將對16家年產5萬噸以下(含5萬噸)的造紙企業實施關閉。
在小型企業廢水處理方面,東莞采取分別收集,集中治理的方法。茶山鎮將以印花行業作為試點,上門收集廢水;塘廈鎮正在規劃建設處理能力為500立方米/日的工業廢水處理中心。
2.5萬家企業
加強環境監管挖掘減排潛力
據不完全統計,東莞市目前共有工業企業2.5萬多家,環境監管任務之重可想而知。東莞市環保局化壓力為動力,面對監管重任,提出了“嚴格監管,加強企業污染治理,深挖污染減排潛力”的目標。
2008年東莞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分局成立,下設6個環境監察大隊,環保監察執法人員編制從25人擴充到150人,大大加強了環保執法力量。
為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監督,東莞市環保局從2007年起大力推進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工作,已對市內90%的國控重點污染源安裝了在線監控設備并與環保局聯網,同時對省屬、市屬重點污染源也全面實施在線監控。
為進一步加強對重污染行業的監管,東莞市政府擬在大朗、常平、長安、虎門、沙田、洪梅、望牛墩、中堂、麻涌9鎮分別建設環保專業基地,對重污染行業實施“統一生產,集中治污”。
東莞市環保局制訂了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污染企業(生產車間)主動搬遷進入工業園區,對限期治理后仍超標排放的企業,責令限期搬遷入園,否則,予以強制關閉。今年計劃年底前關閉240家“四純兩小”企業,僅此一項預計可削減化學需氧量0.2萬噸。
為發動群眾共同監督,2007年10月1日起,東莞市人民政府頒布實施了《獎勵舉報違法排放工業廢水行為(暫行辦法)》。至今年9月底,已先后發放兩批獎金共72.95萬元,其中最高獎勵達8萬元,有效地打擊了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此外,還聘請103人為第一批社會環境監督員,義務參與企業環境行為、環保機關作風等方面的監督。2008年上半年,僅環保部門就接到群眾環境投訴6282宗,立案受理6260宗,已處理6260宗,處理率為100%。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37家企業被處以5萬元以上罰款,其中23家企業被處以10萬元行政處罰,處罰金額共計305萬元。
嚴把建設項目關,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東莞市環保局長袁紹東指出,“只調整現有存量不可能實現產業升級,要嚴格項目準入,嚴格控制新增落后產能,積極支持技術含量高、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項目,優化新增量,推動產業升級。”
東莞市環保部門制訂了“三個不批”措施,即采用國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項目不批;位于東江上中游地區、石馬河、寒溪河、東引運河流域的重污染項目不批;已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項目不批。根據“三個不批”原則,2007年全市共拒批污染項目1231項,其中重污染項目56項,避免化學需氧量增量860噸/年、二氧化硫增量480噸/年。
2008年,東莞市環保局進一步細化排污總量限批政策,對超出排污總量的鎮街,禁止建設除循環經濟外的項目。對區域限批政策方面也進一步細化,禁止在東江沿岸、東莞運河中上游地區、三級水源保護區、禁止養殖區范圍內新建水污染項目和化工類項目。嚴禁新建燃煤電廠、水泥、制革、造紙項目,限制建設投資總額在3000萬元以下的電鍍(線路板)、漂染、洗水、印花等行業的項目。
有罰就有獎。為提高企業治污自覺性,今年6月,東莞市環保局制定實施了企業環保信用管理辦法,首批東莞市“環境友好企業”將在年內出爐。對獲得“東莞市環境友好企業”稱號的企業,各鎮(街)環保分局將采取措施幫助企業持續改善環境,企業將享受優先安排環保資金、優先推薦參加各類環保先進評選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