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呂振霖
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江蘇水利取得輝煌成就的30年。一波又一波的改革開放大潮,推動了江蘇水利在改革中加快轉變,在創新中加快發展。
——建成了較高標準的防洪保安工程體系。30年來的江蘇水利先后掀起治淮、治太,江海堤防達標,重點區域治理和城市水利等四次水利建設高潮。先后建成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整治了淮河入江水道、新沂河、新沭河、分淮入沂,全面完成了江海堤防達標等一批重大流域性防洪保安工程建設;積極實施了里下河地區、洪澤湖周邊地區、沂南沂北地區、沿海地區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工程,整治了一大批區域骨干河道、水庫,建成了一大批排澇泵站和控制建筑物,突出推進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經過30年的建設,江蘇水利基本實現流域與區域配套、農村與城市協調、洪澇旱綜合治理的水工程體系建設,水利防災減災工程能力顯著增強,先后戰勝1991年、1998年、1999年、2003年和2007年等歷史性大洪水和1988年、1994年、2000年等嚴重干旱災害,30年實現減免災效益3000億元。為江蘇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
——實現了長江、太湖、淮河和沂沭泗四大水系的互調互濟。30年來,江蘇水利持續推進以長江為源頭的“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和“引江濟太”三大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建設,先后建成了江都水利樞紐、高港水利樞紐、常熟水利樞紐等三大源頭工程,實施了蘇北京杭運河、通榆運河和泰州引江河、蘇州望虞河等輸水通道工程的建設,興建了一大批大型提水泵站工程。全省雨水攔蓄能力、洪水資源化利用能力、水資源的優化調配能力顯著增強,平均每年跨流域調水規模達100億立方米左右,有力地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提高對水資源的增長需求。
——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利保障體系。30年來,江蘇農村水利始終堅持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從加強河網水系建設,到突出農田水利設施配套,發展到今天全面實施灌區設施改造、圩區綜合治理、山丘區水源工程的系統建設,全省建成有效灌溉面積580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5%,其中,建成旱澇保收面積450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0%,建成節水灌溉面積2500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40%,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6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積的60%以上。農村水利能力的不斷提高,為江蘇30年來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建立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工作機制。改革開放的30年,是江蘇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30年。在經濟高速增長、財富迅速積累的同時,也帶來水資源環境方面的許多新課題。30年來,江蘇水利堅持把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作為推動現代水利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積極拓展治水思路,創新治水實踐,努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水問題。其中,經過5年的持續努力,全面實現了蘇南地區地下水禁采目標;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水(環境)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納污能力的核定;在全國率先完成湖泊保護規劃,建立湖泊分級管理體制,明確湖泊管理保護的工作標準;全面開展河網水系疏浚整治,積極改善城鄉水生態環境;全力投入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系統研究調水引流、打撈藍藻、生態清淤、河網整治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豐富水利工程維護河湖生態環境方面的理論和實踐。
——完成了新時期水利發展體制與機制轉換。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江蘇水利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轉折。在這個重大轉變過程中,江蘇水利大力推進改革和創新,積極探索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水利發展的新模式、新體制、新政策。實現了水利投入從主要依靠農民籌勞籌資到政府投入為主體、市場化融資和受益農民籌勞籌資為補充的多渠道投入的轉變,建立了水利投入的有效增長機制;完成了水利系統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的改革和水利企業、中介機構的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了水利工程建設市場管理規范;完成了水管體制改革,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的政府保障制度;積極探索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出臺了水資源費、水利工程水費等資源和工程使用補償政策等等,為江蘇水利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江蘇水利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凝聚了幾代江蘇水利人的不懈追求,也為江蘇水利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堅持與時俱進的治水思路,是30年發展的主要經驗;堅持科學治水的規劃布局,是30年發展的主要特色;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30年發展的主要動力;堅持服務民生,是30年發展的主要方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深信,江蘇水利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