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務局與北京排水集團(以下簡稱“北排”)日前正式簽署《北京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特許經營服務協議》,根據協議,北排將獲得北京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服務為期30年的特許經營權。業內人士表示,北排將成為北京市城區首個獲得排水系統特殊經營權的公司,此舉有望吸引部分社會投資進入排水系統領域。
北京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北京市政府將根據排水集團的成本測算,每年給予一定的服務費,作為企業主要收入。具體而言,北排將按照30年的時間進行成本測算,包括新建項目費用、項目經營管理費等運營建設成本,平均到每一年的實際投入,然后在每年投入的成本上加上8%的成本回報率,作為北排每年的利潤。
“排水系統收益率并不高,但是比較穩定,只要政府信貸不出問題, 30年均能保證8%左右的收益,總體風險較低。”他說。
據了解,特許經營權的開放將吸引部分社會資本投資。公開資料顯示,去年北排已經與中國工商銀行等5家機構共同發起設立首期100億元水環境投資基金,基金將被投入北京市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北京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由于排水行業收入穩定、風險低,只要和投資企業談好利益分成,能保證投資企業長期穩定的獲利,對部分社會資本特別是銀行信貸等資本的吸引力較大。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北排與北京市政府及時簽訂了特許經營協議,約定了各種服務價格,將自己從“報銷制”變為“承包制”,再加上隨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進投資人,終于實現了自身突破,北排裝備、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才有機會在市場上重新出擊。
薛濤分析,國家在公用事業市場化方向上有兩條路徑,第一條是利用PPP(特許經營)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第二條是通過將國有公用事業專營企業推向更符合市場規律的企業化運行。這次簽約屬于第二條路徑。
“但是,這一事件中的特許經營其實是‘專營’,僅是在公用事業企業市場化的機制改革中,借鑒了特許經營的方法,本身行為并不符合建設部關于特許經營的管理規定,比如沒有經過公開競爭,出資人和公司控股基本還是北京市政府等,不能算作真正的特許經營,更談不上‘開放特許經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