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以來,環境科技成果豐碩,為我國水體、大氣環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8月11日,來自環境保護部的消息顯示,以水專項為代表,環保科技創新已逐漸成為污染治理攻堅戰的“特種兵”,為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動力源泉。
水專項成果接地氣,推廣力度不斷加大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水專項總師、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孟偉院士的案頭,《水污染防治先進技術匯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第一階段專利成果匯編》,這厚厚的兩本,凝結著眾多專家多年研究的心血,也承載著我國水污染治理的希望。
今年春天,環境保護部聯合住建部發布了第一批《水污染防治先進技術匯編》,包括重污染行業水污染控制、水體治理與修復等7個領域283項先進技術。水專項第一階段產出的專利成果包括已經授權的專利1172項,內含發明專利729項、實用新型專利443項。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最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項目,水專項這些成果的推廣力度不斷加大。
點開水專項成果報告網頁,“西北村鎮集雨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示范”“北方寒冷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術研究與示范”……一份份研究報告非常接地氣。而今,水專項成果在各地實際的水污染治理中已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在浙江,水專項研發的復合介質生物濾器技術、曝氣復氧人工濕地技術、河網區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管理平臺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已在“五水共治”中推廣應用。
大氣環境科技領域投入大,“十三五”約束性指標制定采納相關報告
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清潔空氣研究計劃》作為環境保護部在大氣環境科技領域投入最大的一個專項,上半年實施也取得積極進展。
圍繞空氣質量分區、綜合排放清單等方面,《清潔空氣研究計劃》課題組共安排15個項目,課題組組織編制了關於將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排放控制納入“十三五”約束性指標的建議等兩篇重要咨詢報告。凝練形成了《中國黑碳氣溶膠排放特征(2013年)》科技報告,提出《環境科研與監測數據共享平臺與機制建設試點方案》。首次提出建立我國環境模型規范化管理制度與工作程序,并完成相關文件的征求意見稿。
在日前閉幕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強調, “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抓好國家水專項和重點科研項目的組織實施,創建重點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機制。以中央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為契機,啟動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科技重點專項,并協調爭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環境基準等重點專項的立項論證,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以全面支撐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業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