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渾濁的泥漿水,接入一個鐵箱子,另外一端流出來的就是汩汩清水?近日,廣州一環保企業宣布,他們利用采自臭水溝的一整套生態系統,可以將工地污水處理得非常干凈。這項技術研究了十幾年,取得了專利,但原理是什么?研發人員自己也沒搞清楚。受委托研究該技術機理的中山大學陸勇軍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典型的民間技術創新現象,如果原理能搞清楚,應用領域或更廣。
化糞池水泥漿水經處理可洗臉
近日,該企業在先烈東路廣州市市政集團的上塬大廈建筑工地展示了技術成果。
技術號稱讓工地污水“零排放”,中鐵、中交、中建等國字頭的建設單位負責人都來到現場參觀。
工地污水主要是泥漿水,即工地下挖土方之后,地下水冒出來和黃泥混合在一起的泥漿水,以及泥頭車、工程車外運泥巴時沖洗車身產生的黃泥水等。在展示現場,南都記者看到,沉淀池內紅色的泥漿水接入機器,機器另外一端就流出了汩汩清水。
生活污水也是工地污水的另外一種,在當天的展示現場,帶有濃烈臭味的化糞池水在一個小型的機器里面轉一圈出來,氣味就沒有了。技術人員用化糞池的水和經過處理的水給前來參觀的嘉賓聞,大家退避三尺,技術人員見狀,現場用處理過的化糞池水洗手洗臉。
一同來考察的還有廣州市建設工程安全監督站以及廣州市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辦公室相關人員,均對效果表示肯定。
“黑箱”生態系統在吃掉污水
一個兩立方米的鐵箱子是如何做到讓泥漿水和廁所中的水變清的呢?
參與該技術研發的華南理工大學彭建勛教授解釋,他們從本地臭水溝中取水,將污水中的細菌和浮游生物甚至小動物等全都保留,繼而不斷改變溫度、光照、氧氣、污水流速等條件,經過了長達十幾年的實驗,才找到通過控制這些外部條件而達到控制水質的方法。
對污水起到治理作用的不僅僅是類似甲殼蟲一類的小動物,還有浮游生物,以及龐大的細菌軍團,一整套的生態系統在起作用,是一種模擬生態恢復的污水治理技術。
彭建勛說,生物治理技術有很多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做,但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數量和種類非常龐大,改變一個條件,可能對部分生物有利,但對其它生物可能有害,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會改變,因而整個生態系統的作用也會發生改變,因此要控制生物群體的整體效果,在技術上非常困難,這也是他們能獲得技術專利的原因。
“我們的理念就是生態恢復,而不是用某種單一的細菌或者物種來治理水污染。”彭建勛說,這個黑箱看上去很小,但細菌和小動物附在彎曲褶皺的介質上,如果全部攤開,相當于6個足球場的面積,而且通過控制污水在黑箱中的流向和流速,一滴污水從進入黑箱到出來,實際上需要6個小時,相當于經過一條彎彎曲曲的河道。而這個黑箱可以根據現場處理污水的污染程度和數量而量身制作。
專家研究發現“意外驚喜”
據悉,這家研發企業目前委托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陸勇軍教授團隊來研究其中的技術機理。
陸勇軍教授對南都記者表示,他們剛接手研究時便發現,那個水都是在動的。因為有很多浮游動物和一些其它小動物在水面上活動。目前確實還不知道這些具體的小動物到底起什么作用,很多生物甚至連名字都不清楚,但對污水的處理效果確實非常好。“我們當時還感到很驚奇。”
“這是一個典型的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經驗和長期的實踐摸索其實對技術研發是很重要的。”陸勇軍說,這項技術還有一個讓他感到驚奇的地方,即產生的污泥只有污水處理廠的萬分之八。
一般情況下,污水處理廠處理一萬噸污水,要產生6噸左右的污泥,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重金屬、病原體等有毒有害物質,同時伴有惡臭,因此污泥也成了污染源,其處理也非常棘手。但這一生態處理技術,處理一萬噸污水只有一點點污泥,幾乎相當于沒有。陸勇軍認為,如果其中的機理能弄清楚,其應用領域可能會更廣。
A
是什么動物起作用?不知道!
雖然現場展示效果不錯,但依然有專業人士表示懷疑。這個神秘箱子展示的效果是不是一個忽悠人的魔術?
研發企業很郁悶,然而他們又確實沒有辦法解釋這一技術的詳細機理。“有的專家看都沒來看過,就說我這個技術不可能。他們一來就問哪個國家引進的,難道我們自己就搞不出來了嗎?現在效果就擺在這里,你的污水進去,再出來就是干凈了,這就是王道。”研發企業的負責人表示。
這個黑箱中有多少種生物?“哇,那哪里知道啊,這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起作用的主要是哪些生物和小動物?“這個我們暫時也不清楚,但是我們通過條件控制可以讓它們把污水里面的臟東西吃得干干凈凈。”生物之間相互起什么作用,怎么起作用的?……這一系列的技術細節,企業技術人員以及彭建勛教授都說不清楚。
那能不能把這個黑箱子打開?“打開就什么都沒有了,因為它要在黑暗的條件下才能起作用。而且涉及到我們的機密。所以我現在只租設備,不賣。”企業負責人表示。
B
能否替代污水處理廠? 不能
目前廣州污水處理廠出廠污泥每天在2700噸左右,由于含水率高,如何經濟且科學地處理成為難題,甚至有“污泥圍城”之困。2014年12月底,廣州市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廠內污泥干化減量工作方案》,計劃到2016年解決這一問題。
既然新技術可以將污水處理得這么干凈,又沒有污泥,未來是否可以取代污水處理廠?對此研發企業負責人坦稱,他們這一技術的特點是小型化和分散化以及無害化,和污水處理廠大規模處理城市污水完全不一樣。
“任何污染物大量集中到一起來處理在技術上都是非常困難的,這項技術今后只能作為污水處理廠的輔助,就是放在污水處理廠上游,減少污水的數量,減輕污水處理廠的負擔。”這位負責人表示。
陸勇軍教授也表示,該技術很適合在單位、住宅小區,以及農村地區使用,也繞開污水管道鋪設拆遷難的問題。
現場花絮
工地泥漿去哪了?現場一片沉默
現場展示效果激起建筑企業濃厚的興趣。在自由交流環節,最大限度能處理多少污水?下大雨能否應付得來?流量能否穩定控制?大家紛紛提出各種疑問。一家中字頭企業表示,留下那么多黃泥要清理也增加了成本。
參與技術研發的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彭建勛反問:“泥你肯定要處理的啊?你們以前難道都不處理的嗎?”現場一片沉默。彭建勛繼續問:“按照以前的做法,泥漿水經過三級沉淀之后也會有泥漿,要么就清理要么就進市政管道,沒有第三條路啊,難道你們都排進市政管網了?”現場又是一陣沉默。
彭建勛說,根據他們的實驗,工地泥漿水污染嚴重的時候,每4立方水就有1立方米泥沙,而這些泥水即便經過10小時的靜置沉淀,只能去除30%泥沙,經4 8小時靜置沉淀,去除50%,因此大部分流進市政管道才沉淀,易造成市政管道淤塞繼而引發“水浸街”,因此絕對不能隨便排入市政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