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青海省首項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示范工程通過專家驗收,項目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首次實現了利用人工濕地進行污水處理的新技術,填補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區人工濕地建設和研究技術領域的空白。
項目所在的湟水河是黃河上游一級支流,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農業生產。然而,由于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廢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湟水河的水質受到污染,嚴重破壞了黃河生態系統,導致河道中的水生物瀕臨滅絕。
據了解,該項目針對青海省高原高寒缺氧的氣候特點,通過湟水流域示范性人工濕地類型與結構設計、濕地植物篩選與優化,建成“湟水流域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該污水處理工程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示范面積1.4公頃,污水處理規模每天500噸。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通過“基質-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重協同效應,實現對污水處理廠尾水的高效凈化,其出水可進行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再利用。
青海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助理研究員祁彪說:“人工濕地系統以生態化污水處理為手段,可以顯著削減入湟水河污染物,進一步改善湟水河水環境質量,同時對湟水河具有恢復生物多樣性、營建生態景觀的作用,為湟水河的生態保護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支撐和技術模式。”
據祁彪介紹,與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比較,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降低了污水深度凈化處理的能源消耗,并通過對污水中BOD的有效去除,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同時,對于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標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水環境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技術支撐和示范意義及推廣應用價值。
青海省環保廳副廳長于楊說:“建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將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處理,使其達到地表水標準要求。為之后在大通、湟源和湟中污水處理廠下游合適的地方建設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為湟水河治理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