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說,pro系統可以為波士頓港口的鹿島污水處理廠完全供電。
當河水遇見海水,就有可能產生可再生能源。這種能源被稱為“海水鹽差能”。眾所周知,液體具有滲透性,低濃度液體會自然地向高濃度液體滲透。“壓力延緩滲透”(pro)技術正是利用了海水和淡水的鹽度差,使得淡水通過半滲透膜稀釋另一側的海水,從而產生壓力驅動渦輪發電機發電。
有科學家認為,如果pro發電站能利用全球1/10匯入大海的河水發電,就可以滿足5.2億人的用電需求。不過,pro系統造價高昂,尤其是其中使用的半滲透膜成本較高。一般認為,半滲透膜越大,系統發電量越多。但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最近推翻了這一判斷。他們建立了一種新的模型來評價大型pro系統的性能和最優膜尺寸,結果發現,當pro系統達到一定規模之后,發電量和膜的大小不再成線性正比關系,而是有一定的上限。
有趣的是,只需要用不到一半大小的膜就能實現系統最大發電量的95%。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膜科學》雜志上。研究人員還可以通過河水和海水的鹽度來測算系統的最大發電量。
MIT機械工程系研究生leonardobanchik表示,通過這種方法來確定合適的膜尺寸,可以大大降低建造pro系統的前期成本。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廢物利用的方法:利用pro系統混合海水淡化的副產品——鹵水和廢水處理的副產品——廢水,發電量是自然混合海水和河水的兩倍。他們因此產生了一個想法:在沿海的廢水處理廠使用pro系統供電,通過使用海水和處理過的廢水來發電。據估算,理論上說,pro系統可以為波士頓港口的鹿島污水處理廠完全供電。鹿島污水處理廠是全球第二大污水處理廠,建設投資超過38億美元。
Banchik建議沿海的缺水地區,如美國加州等使用這種兩全其美的方法,既獲得淡水,又獲得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