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果使用污泥做成沼氣和車用生物燃氣,它基本上可以供應一個城市公交車所有車輛燃料的需求量。”斯堪尼亞中國戰略中心執行董事何墨池非常肯定。
何墨池所說的沼氣,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的一種,在傳統能源日漸短缺的現在與未來,這種能源的開發與應用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瑞典已經擁有生物能源(沼氣)的整套成熟技術,運作流程是:從城市污水排放起,經由城市排水管道收集泥污,由終端污水污泥處理站連接xylem(塞萊默)公司水處理系統。在脫水處理后,由世界領先的IVL(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技術將含有能量的泥污進行厭氧消化,經由該技術進行高效率發酵。繼而由MALBERG(馬爾伯格)公司進行加壓提純,加工成98%以上純度的燃料氣。最終成品可以放入加注設施,跟CNG天然氣一樣進行汽車的加氣工作。基本上能夠燒天然氣的車輛都可以燃燒這種生物燃氣。
由斯堪尼亞公司生產的公交車,在燃燒這種燃料氣時更加高效。普通車輛百公里需要50立方燃氣的情況下,斯堪尼亞只要40立方左右。同時也保證了維護保養較低的費用。
“實際上,類似以污泥解決交通能源的方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已經運行了將近30年,最早于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 斯堪尼亞中國戰略中心市場研究與戰略總監徐滔告訴記者,“目前,瑞典首都的公共交通已經基本告別了化石能源。斯德哥爾摩城市有100萬人,擁有1300臺公交車。在使用了整套系統之后,減低了總量90%的碳排放。”
一年前,xylem(塞萊默)公司、IVL(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MALBERG(馬爾伯格)公司及斯堪尼亞公司這幾家在現代生物氣體應用領域有著豐富的應用經驗的瑞典企業及機構,組成聯合團體,通過與中方的合作,提供高效經濟的系統解決方案。瑞典環境大臣列娜葉可、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出席了簽字儀式。
該方案是結合瑞典整個沼氣產業鏈的豐富經驗和眾多城市的成功案例,通過與中國項目實施方的密切合作,形成一整套利用廢物或污泥生產沼氣用作清潔公交能源,且可大規模商業化運作的系統解決方案。
瑞典信息技術與能源大臣安娜-卡琳·哈特近日又強調,瑞中兩國在綠色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有很強互補性,雙方在相關領域的經驗值得相互借鑒和相互學習。
據哈特介紹,瑞典全國現有能源系統中有51%是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50年可以建立一個“碳中和”的社會。與此同時,瑞典政府正在制定相關政策,以確保到2030年所有車輛不再需要化石燃料來驅動。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廢水處理廠的穩定污泥處理設施占總量不到25%,其中良好的處理流程和設施更低于10%。 這意味著中國每年有100萬億瓦時的可再生能源沒有被利用。此外,大部分的廢水污泥采用的填埋處理方式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同時存在極大的二次污染風險。
污泥包含大量的有機物、養分以及能源。針對中國正面臨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廢水污泥的能源利用對于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將意義重大。通過污泥增稠/厭氧發酵/脫水過程可以使其穩定并減少污泥總量,同時可以產生高價值的綠色生物質能源的生物氣體。如果處理后剩余的污泥沒有毒性殘留,亦可當作綠色的農業肥料使用。
事實上,生物氣體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氣作為車輛燃料。這將減少最高達90%的二氧化碳排放,并有效降低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系統是另一個推動可持續城市公交發展、減少排放和道路擁堵的方法。
“按照每人每天30公里的出行需求。每天產生的城市污泥可以支撐整個公共交通。每個城市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立方的泥污產生,這些本來就必須要處理。處理產生能源,其副產品還可以生成化肥,進入市場。整個方案是可以達到經濟平衡的一個系統,提升環保,降低碳排放,高效污染物治理費用以及促進就業,這些都是解決方案所涉及的。”徐滔解釋道。
當然,從經濟性上考慮,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推廣這種解決方案。徐滔坦承:“對于某些天然氣原產地,如果購買天然氣很便宜,那么每立方4-5元的生物氣體應用則無法推廣。而某些城市本來就要購買天然氣。同時自己城市在處理泥污的同時產生了能源氣體,那么市政公司也就不用花費巨額燃料費用。市政投入資金進行泥污治理,然后節省的能源又回饋市政,如果可能,再加以少量政府補貼,這個鏈條是可以運轉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