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鎮(墟)的居民每天都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由于沒有污水處理設施,這些污水集中流入附近的土地、水體中,直接或間接影響附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對此,我市積極配合我省環保部門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通過建人工濕地處理污水項目,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污染,改善村鎮生態環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推動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
走進萬寧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一期)項目現場,方形的濕地上一片蔥綠,茂密的綠色植物――彩虹鳥,金黃色的花朵競相開放,令人爽心悅目,你會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個大花圃,這里是我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興隆墟生活污水濕地處理工程,這塊位于興隆旅游區一橋、二橋路段,占地8畝,投資500萬元建成的濕地正以每天 3000噸的處理能力日夜處理著興隆墟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
7月9日,記者在這里看到,河道里原本混濁發臭的污水經人工濕地生態系統處理,變得清澈潔凈了。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環境工程助理工程師 許炎波
可以看一下這是現有河道里面的污水,是比較渾濁的,再看這邊,這里是我們做的一個出水展示臺,也就是人工濕地處理后的出水,可以看到這水是比較清澈的,現場可以看到形成比較鮮明的對比。
據介紹,劣Ⅴ類的地表水經過人工濕地處理后可達標排放,生活污水經處理可達到一級排放標準。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環境工程助理工程師 許炎波
記者:濕地建設主要處理什么樣的污染物呢?
許炎波:濕地主要處理生活污水這一塊,生活污水里面主要是BOD5,一個是COD,一個是總磷、總氮,還有一個是懸浮物,濕地處理主要目前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有這5種指標,每種指標的處理率基本上達到75%以上,所以這處理效率還是比較高的,減排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可以運用和推動。
省環科院環境工程助理工程師許炎波向記者簡要介紹了人工濕地技術處理生活污水的工藝流程: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環境工程助理工程師 許炎波
濕地總共分上行池和下行池,污水從上行池往下流,流完之后再從底下沖到上行池再抽走,在下沉的過程中,經過停留、吸附、跟吸收、分解,還有一種過濾的作用,然后再通過植物根系的吸收,包括氮跟磷的處理,最后再最終排放。現場可以看到,進水的濃度很高,出水的濃度很低,已經形成一種比較鮮明的對比。
有關專家稱,該模式投資少、運行費用低。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的推廣,是海南省農村污水處理模式的新突破。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環境工程助理工程師 許炎波
在海南陽光很充足,沒有冬季,不像北方。濕地底被的植物靠光合作用,靠陽光生長,所以在海南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是蠻適合濕地推廣。濕地建設對海南省這邊的節能減排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記者:濕地建設都具有什么樣的好處呢?
許炎波:濕地建設對目前節能減排這一塊作用很大,濕地作為一種新型的處理工藝,它比其他污水處理廠的工藝不一樣,它主要是處理費用低。所以在下面的鄉鎮應用起來比較方便。
省環科院有關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人工濕地工程建設單位投資成本約1100元/噸,大約為一般二級污水處理廠的1/3,運行成本低于0.1元/噸,僅為一般二級污水處理廠的1/6。一個日處理1000噸污水的人工濕地項目,投資約100萬元。
據了解,省委、省政府下達我市“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控制指標5248噸/年,其中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排放占90%以上,結合省委、省政府關于“到2010年污水集中處理率須達到70%”的目標要求,有效減輕生活污水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切實完成我市污染減排工作任務,我市將對各鎮(墟)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建設18個鎮(墟)生活污水濕地處理工程。18個項目占地總面積近70畝,設計總處理能力1.4萬噸/日,服務總人口7萬人。按日處理1.4萬噸的設計能力算,可削減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766.5噸/年,氨氮削減102.2噸/年。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計劃,我市將投入2649萬元,力爭“十二五”前全部完成18個鎮(墟)生活污水濕地處理工程項目。通過實施我市各鎮(墟)生活污水濕地處理項目,可以大大的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不僅保證了我市污染物減排目標順利實現,同時還可實現生態調節、污染防治、美化環境與經濟效益和諧統一,不斷推動城鎮化進程建設,實現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周皓穎 陳明思 文秋農)